撰文|宋歌
編輯|楊勇
來源 | 氫消費出品
ID | HQingXiaoFei
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必不可少。
然而,隨著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調味品行業也進入了存量時代。這個一向以穩健聞名的行業,也陷入了激烈的競爭中。
最近,國內調味品上市公司相繼發布了半年報,絕對是幾家歡喜,幾家憂愁。
從行業整體來看,上半年表現趨于向好,大部分企業保持營收、凈利潤雙增長的趨勢,但部分企業面臨壓力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行業未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何平穩穿越行業周期,成了所有企業要思考的問題。
冰火兩重天,一份“分裂”的業績單
在近期披露的半年財報中,海天味業交出了一份自2022年以來最為強勁的成績單。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海天實現營業收入152.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39.1億元,同比增幅更是達到13.4%。
從核心經營指標來看,海天味業此次不僅實現了營業收入與歸母凈利潤的雙重突破,更值得關注的是,其13.4%的凈利潤同比增速,一舉刷新了近五年來的最高紀錄,標志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更強的盈利韌性與增長潛力,經營狀況迎來階段性高光時刻。
在調味品及相關食品制造領域,除海天味業外,另有安琪酵母、蓮花控股等8?家企業在同期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的“雙增長”,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從核心經營指標的綜合體量來看,海天味業、梅花生物與安琪酵母三家企業始終保持領先優勢,其營收規模與利潤水平長期穩居行業前三名,屬于該領域的“頭部陣營”;若從營收增速角度來看,營收同比增速前三的公司依次為蓮花控股、恒順醋業與安琪酵母,展現出顯著的規模擴張勢頭;而從利潤增速角度來看,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加加食品、蓮花控股及安記食品,在行業內屬于盈利水平提升最快的代表企業。
一個行業有“優等生”,自然也有差等生。其中,蘇鹽井神、雪天鹽業、中炬高新等6家公司營收、凈利雙下滑,涪陵榨菜則是增收不增利。
顯然,今年上半年,調味品市場依舊延續了“一超多強”?的固有發展格局,行業競爭態勢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處于市場腰部位置的上市公司,即上半年營收規模介于?10?億至?30?億元區間的企業,普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發展韌性亟待進一步釋放。
在頭部企業中,海天味業的領先優勢尤為顯著。上半年,該公司以?152.3?億元的營收額與?39.1?億元的凈利潤,在行業內形成“傲視群雄”?的態勢。從具體數據對比來看,其單家營收規模已超過行業內十幾家同行企業的營收總和,凈利潤更是實現了近乎翻倍的增長,充分彰顯出頭部企業強勁的規模效應與盈利能力,行業寡頭特征愈發明顯。
存量時代,價格戰成硬傷
在居民日常消費場景中,調味品是廚房烹飪環節的核心組成部分,消費者對其品牌的選擇,直接關系到烹飪過程的體驗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最終餐食的風味與飲食品質。
從市場規模來看,據艾媒咨詢發布的相關數據,2023年中國調味品市場的整體規模已達到5923億元;隨著消費需求升級與行業創新發展,這一規模還將持續擴大,預計到2025?年將攀升至7881億元,到?2027年更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展現出強勁的市場增長潛力。
與此同時,行業內的競爭態勢也在不斷加劇。
當前,中國調味品領域的存量企業數量已達到34.93萬家,大量企業同臺競技,無論是在產品創新、渠道布局還是品牌營銷層面,都面臨著激烈的市場角逐。
在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與餐飲終端需求疲軟的雙重壓力下,不少品牌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希望可以通過價格折讓和促銷活動等割讓利潤的方式換取市場份額。
2024年醬油行業便處于“以價換量”階段。海天味業以256.55萬噸銷量領跑行業,但137.58億元營收僅增長8.87%,噸價同比下降2.48%。對比2022年,其銷量增加6萬噸卻導致營收縮水1億元。中炬高新醬油營收29.82億元,噸價0.56萬元,銷量卻增長4%達到53.25萬噸。千禾味業同樣面臨銷量微增1.3%但收入下滑3.8%的困境,噸價降幅達5.1%。
此外,在火鍋調料行業、食鹽行業,降價也是主旋律。
頤海國際與天味食品兩大龍頭的數據顯示,火鍋調料行業呈現“量增價減”?的剪刀差現象。2024年全年,頤海國際火鍋調料銷量增長9.48%至19.27萬噸,但營收微降0.15%,噸價同比下滑8.62%至21.2元/公斤;天味食品同樣出現銷量增長7.9%,但噸價卻下降3.92%的情況。
這一趨勢反映行業競爭加劇,企業通過降價搶占市場份額,但利潤空間被壓縮。
食鹽企業雖未完整披露年報,但業績預告顯示價格下行壓力顯著。江鹽集團前三季度食鹽均價同比下降10.14%至797.88元/噸,蘇鹽井神上半年均價亦下滑1.74%。雪天鹽業直言凈利潤下降的主因是“產品市場價格同比下降”,再次印證行業性降價趨勢。
顯然,隨著調味品行業在存量市場博弈中持續承壓,“量增價減”已然成為主旋律。并且隨著消費需求疲軟疊加產能過剩,行業或進一步通過?“以價換量”?爭奪有限市場份額,這一趨勢在2025年仍在持續。
突圍“血海”,創新才是基石
眾所周知,調味品領域,其實大多數品牌的產品差異并不大。因此,企業要想長久穩定發展下去,顯然只“拼便宜”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占領心智。只有品牌占領心智,才能擁有更大的市場影響力。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最新研究,調味品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拼價值”,主要核心增長引擎便是健康化、高端化和全球化。
之所以會產生這一變革,歸根結底是消費端對“安全、便捷、文化認同”需求升級。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深化,調味品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健康化革新”。在這一趨勢下,傳統調味品品類不再局限于基礎調味功能,而是加速向高端化賽道邁進,其中零添加防腐劑、獲得有機認證的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比持續攀升,成為消費者選購的重要考量。
各大企業為了形成產品護城河,都紛紛加碼技術研發投入。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產品力是調味品行業未來競爭核心,上半年多家企業為此加碼研發投入。
據2025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調味品行業多家企業在研發領域持續發力。其中,蓮花控股當期研發投入達1971.1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71%;梅花生物上半年研發費用為1.99億元,相較于上年同期的1.80億元,增幅高達10.79%,該企業圍繞核心技術平臺搭建、菌種更新優化以及多品類創新產品研發等關鍵方向,有條不紊地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走向產業化應用。
在報告期內,千禾味業的研發投入約為4120.3萬元。期間,該企業不僅新引入先進設備、組建先進基礎研究實驗室,還與多家科研機構及專家展開合作,助力技術融合與創新,其研發資源主要投向產品創新與品質升級領域
。此外,蘇鹽井神研發投入1.25億元,同比增長2.24%;涪陵榨菜研發費用同比增幅達25.07%;恒順醋業、仲景食品的研發經費也保持較高增長態勢,同比增幅分別為29.71%和19.42%。
毋庸置疑,在存量競爭時代,創新是競爭力關鍵。中國調味品協會會長白燕表示,政策鼓勵科技創新,而調味品行業存在生產效率低等問題,需加大研發、深化產學研融合。
現如今,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不但可以打造產品護城河,推動產業升級,也有助于實現全行業高質量發展。
結語
通過這份半年報,能清晰地看出,調味品行業的“苦日子”和“好日子”正同時到來。
對于缺乏特色的企業而言,這是利潤被攤薄、市場被侵蝕的“血海”;但對于真正的巨頭和有獨特價值的創新者而言,這正是通過全方位能力比拼清洗市場、奠定未來格局的“關鍵時刻”。
當然,調味料行業的廝殺遠未結束,只是進入了更高級、更殘酷的階段。
誰要想最終笑到最后,必然是那些能跳出價格戰泥潭,通過不斷創新迎合消費者,從而建立真正的企業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