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十一預售的戰鼓在各大直播間擂響,白酒品類再次成為消費者囤貨清單上的“硬通貨”。
然而,就在這場消費狂歡的前夜,京東“空瓶門”卻給行業敲響了警鐘。據江蘇經濟報報道:今年9月,深圳劉女士在京東白酒專營區花費1.186萬元購買的10瓶汾酒集團青花30白酒中,竟有兩瓶是空瓶,宴請客戶時的尷尬場景,至今仍讓她耿耿于懷。
這起被京東定性為“小概率事件”的糾紛,在雙十一即將到來的節點被重新審視,背后折射的遠不只是一個消費者的個體困境。
01 ?萬元買酒,兩瓶空瓶
要理解這起事件為何引發廣泛共鳴,需先回到事件本身的細節與矛盾焦點。
今年9月16日,深圳消費者劉女士為國慶、中秋雙節宴請做準備,在京東白酒專營區下單了10瓶850ml的汾酒集團青花30大蘭花清香型白酒,總價1.186萬元。這筆訂單并非小額消費,選擇京東和汾酒,也源于她對平臺信譽與國有品牌的雙重信任。
然而9月19日宴請客戶時,服務員打開酒瓶卻倒不出一滴酒的場景,讓這場精心準備的宴請瞬間陷入尷尬:“我們幾個人都懵了,上千元竟然買了個空瓶。”更讓劉女士憤怒的是,她隨后檢查剩余9瓶酒時,發現另一瓶未開封的白酒同樣為空瓶。
但京東的回應卻始終在避重就輕:一邊強調白酒供應鏈有嚴格審核機制,將事件歸因為“生產或運輸過程中的小概率問題”;一邊只給出退還兩瓶問題酒貨款和5000元補償的方案,認為劉女士退一賠十的訴求“超出合理范圍”。
諷刺的是,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此前在公開演講中曾明確表示:“當年我在中關村擺柜臺,在柜臺上寫下‘永遠不賣水貨、假貨’,到今天為止,京東一直兌現承諾,從不賣水貨、假貨,從不偷稅、漏稅。”但從劉女士的遭遇來看,這些承諾更像是一句口號。
02??訂單飆升下的品控失守
隨著雙十一預售全面開啟,電商平臺上白酒品類的銷售熱度持續上揚。不過,訂單量急劇增長通常會引發供應鏈壓力驟增,而在這種壓力之下,品控環節極易出現問題。
京東在回應中把問題推給“生產或運輸”,可稍加推敲就能發現漏洞。從生產端來看,汾酒作為上市國企,2024年凈利潤超120億元,其生產流程理應具備嚴格的質量管控,空瓶出廠的概率極低;從運輸端來看,白酒屬于易碎、易漏商品,正規物流會用防震泡沫、密封袋包裝,即便出現破損漏酒,也不可能是完全空瓶且外包裝完好。更大概率的問題,出在京東自身的入庫檢測環節。
按照正常的電商供應鏈流程,白酒從入庫到發貨至少要過三道關:視覺檢查、重量檢測、掃碼核驗。可大促期間,這些環節常被效率優先的需求簡化。消費保平臺發布的《2024年度消費投訴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電商投訴總量達66.24萬件,其中大促期間投訴占比超50%,“商品與描述不符”“品控瑕疵”類投訴同比漲45%。
更值得警惕的是,京東作為頭部電商,本應是供應鏈管理的標桿。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京東當季收入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創近三年增速新高,上半年凈利潤達17.68億元。然而,業績增長并未同步帶動品控升級,反而因規模擴張稀釋了品控資源,這在雙十一這樣的大促節點,很可能會導致更多“空瓶”問題的爆發。
03 ?電商行業“通病”大起底
當我們將目光從京東擴展到整個行業,會發現類似的問題早已屢見不鮮。從紅酒“半瓶漏酒”到白酒“酒精度不達標”,這些案例的共性,都指向電商行業的三大通病。
首先是供應鏈審核流于表面。多數電商平臺雖宣稱建立了嚴格的供應商準入機制,但實際操作中,往往更看重供應商的供貨能力和價格優勢,對商品質量的審核多依賴供應商自報數據,而非平臺主動檢測。以白酒品類為例,部分平臺對供應商的審核僅要求提供生產許可證、質檢報告等書面材料,卻不會對每一批次的商品進行抽樣檢測。
其次是售后響應機制低效。大促期間,平臺客服往往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對消費者的投訴多采用標準化話術敷衍,很少主動調查問題根源;即便消費者提供了照片、視頻等證據,平臺也會以“需與供應商核實”“物流責任難以界定”為由拖延處理,最終迫使消費者接受小額補償或僅退款的方案,而問題的根源從未被解決。
最后是上下游責任割裂。在電商商品流通鏈條中,平臺將問題推給供應商生產瑕疵或物流失誤,供應商則稱商品出廠時合格、問題出在平臺倉儲或物流,物流又以簽收時包裝完好為由免責。就像這次事件中的汾酒,作為生產方,面對消費者質疑既不主動核實,也不提供批次合格證明,反而以“電話無人接聽”沉默應對;京東則把責任推給“小概率事件”,雙方都不愿擔責,最終讓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
04??雙十一破局之道
雙十一的本質,應該是優質商品與高效服務的結合,而非規模狂歡與問題爆發的鬧劇。面對京東汾酒空瓶事件暴露的問題,平臺與行業需從根源入手,著力打造一套全鏈條品控體系,涵蓋供應商準入、入庫檢測、物流監控以及售后追溯等環節。
對電商平臺而言,首要任務是把入庫檢測落到實處。針對白酒、紅酒等液體商品,應建立三重檢測機制:一是視覺檢測,通過AI識別技術檢查商品外包裝是否完好;二是重量檢測,利用高精度稱重設備對每一件商品進行稱重,并與標準重量比對,差值超過閾值的商品立即隔離檢查;三是密封性檢測,對液體商品進行壓力測試或倒置檢測,確保無漏液風險。
其次,需打通物流全鏈路溯源。平臺可聯合物流方,在商品包裝上加貼區塊鏈溯源標簽,記錄入庫重量、打包人員、運輸溫度、簽收信息等數據,消費者掃碼就能查看。一旦出現問題,能快速定位責任:若入庫重量合格、簽收時異常,就是物流責任;若入庫時已異常,就是供應商或平臺問題。清晰的溯源不僅能避免“三方推諉”,也能讓消費者更放心。
再者,要升級售后響應機制。平臺應建立大促專屬投訴通道,對酒類、家電等高客單價商品的投訴實行優先處理,要求24小時內給出初步方案,72小時內完成問題調查;同時,明確賠償標準,若確認是平臺品控失職導致的問題,應主動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退一賠三標準,而非讓消費者被動接受小額補償。
對供應商和物流方而言,也需扛起責任。汾酒等國有品牌應建立消費者反饋快速響應機制,接到問題投訴立即介入,主動提供生產記錄、質檢報告;物流方要加強液體商品包裝,用防震泡沫、密封袋雙重防護,運輸途中定期檢查包裹狀態,避免漏液、破損。
此外,監管部門的作用同樣關鍵。可聯合電商平臺,對雙十一期間熱銷的品類展開隨機抽樣檢測,并將結果向社會公開公示;對投訴量高的平臺或品類,及時約談相關負責人,要求限期整改;同時,進一步暢通12315維權通道,對推諉不處理的平臺依法處罰。
從京東汾酒空瓶事件的反思出發,今年的雙十一,或許可以成為電商行業重塑格局、走向新生的轉折點。
畢竟,雙十一的價值,從來不在于賣了多少貨,而在于讓多少人買得安心!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