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 ? 鴿?
編|王一粟
相信很多職場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一場2個小時的會議,導出的錄音筆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整理,一旦涉及到方言、多人參會等場景,整理起來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調研發現,專業人士每天花2小時整理錄音,但80%的時間都在做無效篩選。”一位行業相關人士如此說道。
這一現象揭開了傳統錄音筆的核心困境,即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單純的“錄音-轉寫”功能早已無法匹配用戶對高效處理信息的需求。
不過,這一行業困境,在今年出現了轉變。
今年,中國智能錄音筆市場正迎來爆發前夜,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智能錄音筆市場規模預計從150億元躍升至2030年的3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
而驅動這場增長的核心動力,并非硬件參數的迭代,而是AI大模型技術引發的根本性變革。AI不僅解決了傳統錄音筆的諸多痛點,更創造了全新的使用場景與商業模式。
此背景下,有多家企業推出了新款AI卡片式錄音筆等產品,一個舊的市場被迅速重新點燃。
這里面,有三年前成立的年輕團隊Plaud,在海外170個國家創下連續兩年營收10倍增長的神話。知名投資人、現任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透露,Plaud已沖到10億美元估值,大廠們都在排隊要投。今年9月,Plaud在深圳正式宣布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而在Plaud進入中國之前,本土廠商中釘釘發布了DingTalk A1、出門問問也推出了TicNote,包括科大訊飛、360等廠商,都相繼推出“AI卡片式錄音設備”,甚至華強北都有同一品類的產品。
與此同時,中國硬件市場也是一如既往的“卷”,此前動輒幾千塊的一支智能錄音筆,在互聯網巨頭和眾多初創公司的激烈競爭之下,已經下沉到百元級市場。
這些產品的熱度背后,是智能錄音筆賽道的集體覺醒。在大模型技術催化下,這個曾被邊緣化的小眾品類,不再是被動記錄工具,而是能主動理解、協同工作、沉淀知識的“個人對話大腦”。
那么,在如此小眾的市場中,競爭如此激烈,這些玩家該如何獲得競爭力?
卡片式AI紀要產品,挖掘小眾市場的新需求
2022年,Plaud創始人許高在Google Play后臺看到“Live Transcribe”這款實時語音轉文字應用的下載量突破10億次,而手邊索尼錄音筆的功能和十年前幾乎別無二致。
彼時,傳統錄音硬件產品的迭代,似乎已經陷入停滯。
“一場3小時的會議錄音,轉寫后5萬字的雜亂文本,整理要點要花一下午。”這是某企業高管的日常困擾,更是傳統錄音筆行業長期存在的痛點。
業內皆知,傳統錄音筆的局限在于“只采集不處理”,形成嚴重的效率斷層。用戶完成錄音后,必須手動進行轉寫核對、要點提煉、分類歸檔等工作,而這個過程的耗時往往數倍于錄音本身。
這種效率痛點在專業場景中尤為突出,如司法領域庭審記錄需要精準還原對話細節,醫療場景問診錄音要快速轉化為病歷摘要,金融行業的談判錄音需及時提煉關鍵條款,但傳統設備只能提供“原始素材”,無法完成“初級加工”。
另外,在傳統邏輯中,錄音筆的使命止于“保存聲音”,但對“高對話依賴、高知識密度、高決策杠桿”的用戶而言,對話中的隱性價值遠比顯性內容更重要。
比如金融從業者需要從談判語氣中捕捉對方立場松動,律師要從溝通細節中識別風險點,企業管理者希望從會議中提煉決策依據,這些“潛臺詞”恰恰是傳統設備無法捕捉的。
更關鍵的是,分散在不同設備中的錄音文件,難以形成可復用的知識資產。某咨詢公司調研顯示,企業積累的會議錄音中,僅有15%被二次查閱,其余均淪為“沉睡數據”。
這背后是傳統設備缺乏對信息的結構化處理能力,即無法自動分類、難以快速檢索、不能關聯分析,導致大量有價值的對話智慧無法沉淀。
一邊是汪洋大海般的需求,一邊是停滯不前的供給,這中間藏著巨大的機會。而AI大模型時代的到來,也為錄音筆的發展迭代,提供了新的契機。
此前,Plaud團隊敏銳地捕捉到這個被遺忘的痛點,提出了一個顛覆性概念,把錄音筆、會議機、翻譯機和AI助理裝進一張能貼在iPhone背面的超薄卡片里。
這就是卡片式AI紀要產品,其基礎能力還是錄音,但通過接入大模型,則能夠實現隨時能錄、能轉寫、能整理,還能自動生成會議紀要、行動清單,甚至給出分析和提醒。
2023年6月,Plaud推出首款將AI和錄音硬件結合的更緊密的Plaud Note;2024年8月,發布可穿戴式多場景AI紀要產品Plaud NotePin;今年8月,又發布全球首款實現人與AI實時協同的AI紀要產品Plaud Note Pro。
其產品一經上市,就很快得到了市場驗證。
日本東京某球隊的教練團隊意外成為Plaud NotePin的忠實用戶,賽前戰術討論、賽后復盤會議的所有內容都通過這個小小的設備記錄整理,最終促成了雙方的聯名合作。
更讓人動容的是,一位7個月寶寶父親的郵件,他在帶孩子看病時用Plaud NotePin完整記錄了醫囑,“抱著哭鬧的寶寶根本沒法動筆,是這個小卡片幫我渡過了難關”。
敏銳的洞察到市場潛在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的不平衡,讓Plaud的產品快速推向市場。緊隨其后,出門問問、釘釘、360,甚至華強北企業,都相繼推出同類型產品。
其中,相比較來說釘釘DingTalk A1的推出,則是希望通過與辦公生態打通,讓錄音內容直接進入協作流程,實現 “記錄-分享-執行” 閉環。?
各家的打法不盡相同,但相同的點都在于,借AI大模型技術,都在深度挖掘原本小眾的錄音筆市場的新需求,讓AI智能錄音筆從單純的“錄音工具”轉向真正的“效率助手”。
大模型重塑紀要工具,煥發新產品體驗
一般來說,傳統錄音筆的交互邏輯是“用戶指令-設備執行”的被動模式,而AI大模型讓設備具備了“預判需求、主動服務”的能力。
其中,大模型帶來的最核心改變,是讓紀要工具具備了“語義理解能力”,實現從“轉文字”到“懂邏輯”的認知升級,同時在語音識別的準確性層面也得到升級。
比如依托星火X1等國產大模型,訊飛AI錄音筆的中文轉寫準確率提升至98%,且能精準識別法律、醫療等領域的專業術語;Plaud通過整合多模型方案,將嘈雜環境下的轉寫準確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這種提升并非簡單的算法優化,而是基于海量專業語料訓練的結果,如訊飛的模型訓練依托1億小時音頻數據,Plaud則積累了170個國家的多語種語料庫。
更具顛覆性的是“理解能力”的突破。某咨詢公司用戶用Plaud記錄客戶溝通后,設備不僅生成了摘要,還自動關聯了歷史合作數據,提出三個潛在需求方向,這是傳統設備根本無法實現的。
另外,AI大模型改造下,紀要工具的交互邏輯也從原來的“被動響應”逐漸轉變為“主動協同”。
Plaud推出的“Ask Plaud”功能,能在錄音過程中主動向用戶提問以深化理解,如在會議中識別到模糊的任務分配時,會彈窗詢問“是否需要記錄為待辦事項”;訊飛AI錄音筆則能在會議后自動生成待辦清單,明確責任人與時間節點;釘釘DingTalk A1的AI助理可直接將錄音中的關鍵信息轉化為釘釘待辦事項和日程提醒。
這些功能將用戶從“事后整理”中解放出來,實現了“邊記錄邊處理”。
同時,多模態交互的普及也打破了單一音頻輸入的局限。如Plaud就支持“錄音+拍照”同步操作,用戶在會議中拍下白板內容,系統會自動將圖片與對應時段的音頻關聯,生成帶視覺佐證的紀要;釘釘A1則通過骨傳導技術與麥克風陣列的結合,實現8米超遠拾音及發言人軌跡追蹤。
這種“音頻+文本+圖像”的多維度輸入,讓信息記錄更完整、更立體。
總的來看,目前市場中具備競爭力的玩家,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一種是“軟硬件結合+模型整合”的垂直深耕路徑,以Plaud為代表。
其采用“端側采集+云端智能”的混合架構,硬件端保證收音與交互穩定性,軟件端整合多個頂級大模型,支持112種語言轉寫與3000+行業模板。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場景適配的深度,即醫生使用時自動調用病歷模板,律師則能觸發法律條款關聯功能,記者可快速生成采訪提綱,不同職業用戶都能獲得定制化輸出。
另一種則是“生態賦能”的跨界融合路徑,以釘釘為典型。
DingTalk A1深度綁定辦公生態,錄音文件實時同步至釘釘APP,用戶可直接在文件中@同事分配任務,或嵌入項目文檔,避免了“導出-傳輸-導入”的繁瑣流程,這種模式在企業場景中極具競爭力。
最后,訊飛則走出了“技術生態+行業方案”的第三條路。
依托星火大模型底座,其構建了覆蓋硬件、軟件、服務的完整體系,既推出面向消費市場的Pokee、Magic系列,也打造針對專業場景的S6系列,為司法、醫療、教育等領域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數據顯示,這類垂直行業解決方案的毛利率高達28%,遠超通用消費級產品。
這三大頭部企業對智能錄音設備的創新,及市場熱度持續攀升,模仿者已開始涌現,華強北的山寨產品快速復制了Plaud的卡片式設計,部分中小品牌也宣稱實現了“AI?轉寫”功能。
但表象的功能模仿容易,真正的核心壁壘卻難以短期突破。AI時代的錄音筆競爭,早已不是硬件參數的比拼,而是技術架構、產品定義與生態能力的綜合較量。
中國市場“開戰”
中國硬件市場越來越卷,而帶著海外光環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Plaud,還有競爭力嗎?
在宣布進入中國市場后,Plaud的產品已經上架京東、天貓、抖音的品牌旗艦店。其中,Plaud Note的標價為999元,Plaud Note Pro的標價為1299元。
縱觀國內同類型的產品,可以看到Plaud的定價并不低。
如釘釘的DingTalk A1,青春版價格低至499元;6月,出門問問推出AI錄音卡TicNote,定價999元起。另外,360的AI Note售價也是499元,而華強北產品更是低至100-200元上下。
唯一有差別的則在于科大訊飛,其主要以高端市場為主,高端產品基本定價上千元。
而面對“是否會降價應對競爭”的提問,Plaud合伙人兼全球銷售負責人Raymond給出了明確答案:“我們最后才考慮競品價格,首先要問的是,我們是否提供了最好的體驗,這個體驗對應的成本結構是什么。”
也就是說,Plaud進入中國市場,并不會打價格戰來維持競爭優勢,更關注的,是給用戶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并且,這種定價策略背后,也是其對目標用戶的清晰認知。
Plaud主要目標受眾聚焦的“三高”人群,高對話依賴、高知識密度、高決策杠桿,即對價格敏感度較低,更在意產品能否創造實際價值。
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購買硬件產品,只是用戶使用Plaud的門票。
用戶購買硬件后,可以免費享有標準會員權益,但要解鎖更深度的功能體驗,則需要開通專業版/卓越版會員訂閱服務。
這種模式將一次性的硬件銷售收入,轉化為可持續的高利潤SaaS收入。
進入中國市場前,Plaud的產品已經在170個國家接受了市場檢驗,這成為其商業模式的重要背書。更重要的是,它在所有國家都采用了統一產品形態和運營邏輯,僅根據語言差異調整模型。
“海外170多個國家中,不管是賣給非洲、日本還是歐洲人,賣的只有語言不同,所有工作都是一樣的。”Plaud合伙人兼中國區CEO Peter說道,“好的產品會說話,不需要為每個市場做特殊改造。”
而這種全球一致性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得到了延續。Plaud在中國銷售的Plaud Note Pro、Plaud Note、Plaud NotePin S與海外版本功能完全一致,唯一的區別是因合規要求采用了國內大模型。
相比較來說,“國內模型在中文轉寫上表現更優,而在信息整理能力上與海外模型的差距僅在三個月左右。”Peter說道。
這種本地化適配既滿足了合規要求,又保留了產品核心體驗,為商業模式的落地掃清了障礙。
并且,Plaud也明確表示:“現階段不會做AB測試,不會放棄軟硬結合的模式,只有軟硬結合,才能夠提供智能跟進,但凡只提供軟件服務,都需要我分散精力,投入成本做維護。”
但眾所周知,SaaS模式,在海外可能是一門好生意,但放在國內市場,卻并不一定。截至目前來看,Plaud產品在各平臺的銷售量并沒有出現爆發性增長,即使是旗艦單品也僅售出百余臺。
那么,在殺機重重的中國市場,Plaud又該如何突圍?
無疑,真正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用戶認可的,背后還是要有真材實料的產品體驗效果。
“絲滑的藍牙連接”是Plaud團隊最引以為傲的細節之一,一些業內人士在試用后直言:“連藍牙的那一刻就知道這個團隊不簡單”。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體驗背后,是造手機和機器人出身的合伙人帶來的降維打擊,他們把消費電子的精密制造標準嫁接到了這個小眾硬件上。
當然,這種對體驗的極致追求體現在每一個設計決策中。
比如為了實現便攜性,Plaud團隊在充電接口上做了艱難取舍,即放棄通用性更強的Type-C,轉而采用定制接口以換取極致輕薄。
“我們知道這會帶來不便,所以一直在研發解決方案,但用戶對輕薄的需求同樣不可妥協。”Plaud合伙人兼全球銷售負責人Raymond解釋道。
這種取舍背后,是對目標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即對于每天開五六個會議的企業高管來說,能輕松塞進西裝內袋的設備遠比多帶一根充電線更重要。
更為重要的一點,Plaud的真正護城河藏在硬件背后的智能能力里。與市面上單純的錄音轉文字設備不同,它的核心是大模型驅動的認知服務。
其最新產品Plaud Note Pro中,增加了多模態輸入中的“一鍵標記”功能,可在不打斷對話場景的情況下,輕按按鈕一鍵標記,就可以實時將重要信息同步給大模型,使得大模型能夠理解語境,了解人的意圖。
“一鍵標記”功能,也首次讓人能夠實時向AI傳遞關鍵信息,實現人與AI的對齊,從而確保洞見準確、可執行,且與用戶的意圖保持一致。
這種智能能力,源于團隊對AI的獨特理解。
“很多人把大模型的幻覺當成缺陷,但我們認為這是創新的來源。”Plaud合伙人兼中國區CEO Peter提出了一個反常識的觀點,在用戶智能邊界和大模型智能邊界之間的“幻覺地帶”,恰恰藏著新的想法和思路。
不過,他也明確表示,Plaud并不自研大模型。為了保證大模型的穩定性,Plaud還組建了一支核心評測團隊,這類同時具備模型訓練和評測經驗的人才,在全中國不超過200人,而其中好幾位加入了Plaud。
可以看到,憑借獨特的產品體驗效果,Plaud已經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截止2025年6月,其全球銷量已經破百萬臺。但相比于海外市場,中國市場的AI硬件賽道,打得更“卷”。
當阿里、360等巨頭紛紛入局AI紀要產品賽道,Plaud的應對策略顯得格外清醒:不參與內卷,專注做增量市場;不追求生態擴張,聚焦核心能力深化。
“我們不設定具體的銷量目標,首要任務是讓用戶認可產品。”Raymond解釋道,“用戶口碑是我們所看重的核心,即使銷量很高,但消費者反饋不好,那也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面對釘釘等巨頭的競爭,Plaud的心態也顯得頗為坦然。
“沒競爭才奇怪,這說明我們選對了賽道。”Plaud的自信源于對產品力的認可,也來自對市場的判斷,目前AI錄音設備還處于市場教育階段,遠未到瓜分蛋糕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Plaud希望與行業參與者共同做大市場。
“如果大家都搞低價競爭,犧牲體驗,最終會讓用戶對整個品類失去信心。”Raymond表示,團隊愿意看到更多玩家進入賽道,但希望共同維護產品的價值標準。
這種開放的競爭心態,或許能讓Plaud在巨頭環伺的市場中開辟出獨特的發展空間。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