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退出,是給一個時代的投資畫上了句號。而比亞迪,才剛剛翻開最艱難的一頁。
作者|Cindy
編輯|劉珊珊
伯克希爾不會搶最后一個銅板,它因此給比亞迪的投資畫了句號。
目前,美國知名投資人沃倫?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已完全退出其在比亞迪(02594.SZ;01211.HK)的投資。
伯克希爾堅持長期主義,在手握比亞迪期間,正逢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只不過,眼看比亞迪從低估值區暴漲至高位,或已經超出了其內在價值,也成為其脫手的關鍵節點。
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是:車企內卷價格戰持續加碼,倒逼新能源行業爆發式增長將被理性發展取代,押寶新能源的紅利不再。
巴菲特的退出,是給一個時代的投資畫上了句號。而比亞迪,才剛剛翻開最艱難的一頁。新能源汽車下一步進入“技術決定生死”的淘汰賽階段,比亞迪面臨技術突破重塑行業標準的挑戰。
根據比亞迪10月初公布的產銷快報,9 月新能源汽車總銷量396,270 輛,去年同期為419,426 輛,同比下滑5.5%。這是自2024年2月以來,時隔19個月首次銷量同比轉負。國內銷量持續放緩之時,海外市場成為比亞迪最大銷量及盈利最大希望,但全球化征途從不平坦。
這意味著,告別了依靠行業貝塔(β)普漲的黃金時代的比亞迪,必須依靠自身的阿爾法(α)——即技術迭代、成本控制、全球化運營和品牌提升,來穿越周期,證明自己不僅是一家成功的中國車企,更是一家能經受住全球市場嚴酷考驗的世界級工業巨頭。
01
巴菲特:不再賺比亞迪的銅板
美國知名投資人沃倫?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已完全退出其在比亞迪(02594.SZ;01211.HK)的投資。
針對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已清倉比亞迪股份的消息,比亞迪集團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發文回應稱,股票投資,有買就有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感謝芒格和巴菲特對比亞迪的認可,也感謝過去17年的投資、幫助和陪伴,為所有的長期主義點贊。
巴菲特評價王傳福,他有非常多偉大的想法,也非常擅長把這些想法變為現實。
“投資比亞迪不是我的決定,也不是我的投資團隊的決定,而是有一天查理·芒格打電話說我們必須投資比亞迪,王傳福比愛迪生更厲害。我說,憑這一點還不足以投資比亞迪。查理說,王傳福是愛迪生與比亞迪的結合體。我說,好吧,你對比亞迪的喜愛越來越熱烈了,但還不足以讓我投資。不管怎樣,查理堅持要買比亞迪。”
彼時,比亞迪已掌握磷酸鐵鋰電池技術。
2008年9月,伯克希爾斥資約18億港元,認購比亞迪2.25億H股。在持有比亞迪股票的這些年里,比亞迪的股價上漲了約3890%。
17年間,伯克希爾累計減持比亞迪港股數量約1.71億股,累計套利至少80.71億港元。
港交所數據披露,2022年8月,伯克希爾開始陸續減持比亞迪股票,累計減持比亞迪H股至少16次。伯克希爾減持動作最頻繁的時間是,2022年8月24日到2023年10月25日間,累計13次減持比亞迪股份。此后繼續減持,直到2024年6月降至5%以下。
巴菲特尚未詳細解釋伯克希爾為何出售,但可以確定,新能源行業高風險特性,與其傾向于穩健復利的投資邏輯逐漸背離。在2023年,他對外表示,比亞迪是一家由“非凡的人”經營的“非凡公司”,不過“我認為我們會找到一些讓我感覺更好的用錢之處”。
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其第一季度的財務文件中稱,截至今年3月31日,公司對比亞迪的這筆投資,價值列為0.0。
具體看來,巴菲特買入時,比亞迪對應的市盈率僅10.2倍,市凈率1.53倍;買入后比亞迪的市盈率在2022年甚至一度突破180倍。
2022年8月—2023年10月間伯克希爾累計13次減持比亞迪股份,是減持最頻繁的時間段,這之后其股價也是跌出之前的300元/股。今年比亞迪股價也下跌厲害,7-9月份跌至100元/股左右。
加權凈資產收益率代表投資回報,2022年—2024年該數據分別為16.14%、24.4%、26.05%,漂亮的數據剛好在伯克希爾大量減持期內,此后的2025年上半年這一數據為7.43%,上年同期為9.67%,跌了不少。
截至9月25日收盤,比亞迪A報107.5元,總市值9801億元;比亞迪港股跌3.35%,報108.2港元,市值9865億港元。而2022年6月比亞迪就有過萬億市值。顯然是高位減持。
持股期間是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的時期,而減持時比亞迪股價已脫離低估區間,高估值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公司未來的增長潛力,當前比亞迪股價或已經超出了其內在價值,超出巴菲特“安全邊際”原則。
分析認為,伯克希爾對比亞迪嚴格堅持“逆向布局、耐心持有、有序退出”,并實施戰略調整轉向高股息資產,減少高波動性投資。
所以投資策略與戰略調整,是伯克希爾拋售比亞迪的一個重要因素。
02
紅海內卷:激估值之錨已經高懸
除了伯克希爾自身投資策略影響,比亞迪也遭遇行業環境不確定與同行激烈競爭。
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關稅等形式限制電動汽車及其零部件的自由流動,可能推高成本,遲滯全球電氣化進程。
此前美國政府曾簽署法案限制中國電動車和中國電池進口,禁止從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能源、億緯鋰能、海辰儲能、國軒高科等六家企業購買電池。與此同時,歐盟開展的反補貼調查等,讓比亞迪等中國新能源企業的海外擴張面臨成本升高的挑戰。
國際能源署《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電動車在歐洲銷量與上年持平,美國雖有增長但趨勢放緩。
面對貿易壁壘和本地制造要求,中國車企正加快海外建廠步伐,逐步實現“出口產品”向“出口產能”的轉變。
只不過寧德時代與福特汽車達成合作,后者在密歇根州建磷酸鐵鋰電池工廠,寧德時代則為其提供技術與服務支持。國軒高科與伊利諾伊州政府等合作,擬在美國投資建設鋰電池生產線項目。億緯鋰能與美國企業在美成立合資公司。
比亞迪稱通過海外建廠(如泰國、匈牙利)等方式正在應對,在歐美市場建議自主建廠或與國外企業聯合建廠。面對歐盟反補貼調查,國軒高科在德國和匈牙利投資建設了工廠。
比亞迪需要注意的是,規模效應、供應鏈本土化和適應本土需求的產品創新是電動汽車成功的關鍵。其中,電池關鍵礦產資源和生產能力的地理高度集中,對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構成了挑戰。
另一方面,當前經濟下行周期性因素可能導致短期“下坡”,但可逆轉,而行業增速放緩已成必然。
當下全球電動車滲透率日益逼近高位。行業逐漸從高速增長期邁向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突出的特點是,眾多傳統汽車廠商、新興科技公司紛紛入局,新能源品牌數量眾多,包括比亞迪在內的所有新能源玩家都將受到影響。
新能源車市場可謂一場“內卷盛宴”,從低端到高端,從SUV到轎車,幾乎沒有空白市場,行業產能過剩導致市場博弈異常激烈、價格戰持續加碼,產業發展面臨階段性不利影響。短期內擠壓所有廠商的利潤,比亞迪凈利潤增速下滑是這一背景下的直接體現。
數據顯示,2024年,在電池制造商競爭加劇情況下,關鍵礦產由于供應過剩價格下跌,推動了所有市場電池組價格的下降。同時由于汽車制造商實現規模經濟(高水平供應鏈整合),進而導致全球電動汽車制造成本和電動汽車價格均有所下降。
但2022年—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凈利潤增長率連年下跌,分別為206.35%、204.68%、24.44%、13.79%。其競爭對手寧德時代雖然2022年—2024年凈利潤增長率也是連年下跌的,但2025年上半年其凈利潤增長率從上年同期的10.37%增至33.33%;國軒高科則從29.69%增至35.22%。
另外比亞迪面臨股價市值及投資回報率的下跌等問題。伯克希爾早已看透了“車企內卷”的邏輯,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期已經過去,未來這個行業會理性發展,不會再像過去十幾年那樣瘋狂暴漲。
伯克希爾不會搶最后一個銅板,它因此給比亞迪的投資畫了句號。
03
終極戰場:技術護城河決定生死
新能源汽車下一步進入“技術決定生死”的淘汰賽階段。根據《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技術與成本仍是核心驅動力。電池性能的提升、充電速度的加快,還是整車價格的下降,都離不開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化。
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新興電池技術,以及在快充技術、電池回收等領域的創新,將進一步提升新能源企業的競爭力。比亞迪面臨技術突破重塑行業標準的挑戰。
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企業。動力電池領域,2025 年 1-5 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為 38.1%;儲能領域,2025 年1-6 月,該公司儲能電池產量位列全球第一。在這方面,比亞迪需要追趕的還有很多。
此外,全球已有新能源企業在兆瓦級充電、無線充電、智能充電網絡、V2G等方面加強充電樁技術創新;在融資租賃、電池銀行、車電分離等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低價優勢。
比亞迪深知擁有全產業鏈自研自產能力的企業抗壓能力更強,作為新能源頭部企業也有布局。
比亞迪的“超級e平臺”是一項旨在實現極速充電的技術平臺,在5分鐘內為車輛補充約400公里的續航里程。比亞迪同時發布“整車智能”戰略,將高階智駕帶入10萬級以內車型,加速高階智駕普及。另外,比亞迪開發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刀片電池”,更好地解決市場安全痛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8月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第一,但出口方面落后于奇瑞。今年8月,新能源乘用車裝車量、新能源商用車裝車量的市場份額不及寧德時代。
投資者還吐槽比亞迪庸品太多,一是審美不夠高級;二是無綜合極致性能的爆款單品;三是車內品質還需提高。并建議將競爭戰略重心由價格戰逐步轉向品質戰,從而使比亞迪獲得持久而強勁的增長后勁。
投資者表示,比亞迪外觀、內飾的設計落后于華為、小米等,“身邊人都認為比亞迪外觀太丑了。”“外觀設計不夠圓潤、不夠四平八穩、太過鋒利,且太多不必要的線條,車臉如同人臉,為什么不模仿劉亦菲的樣子?”
投資者認為,比亞迪營銷宣傳是懶政思想,連選代言人都不如競爭者精明,“華為選擇劉亦菲,奧迪選擇劉德華來做代言,而比亞迪的代言選擇了潘展樂,更像比亞迪為潘展樂在代言。”
對比,比亞迪回應,公司深化由“比亞迪”“方程豹”“騰勢”及“仰望”所構建的多品牌梯度布局,全面覆蓋家用到豪華、大眾到個性化市場。新能源汽車產品已遍及全球6大洲、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0個城市。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實現總營收3712億元,同比增長2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5.1億元,同比增長13.79%。其中,公司汽車業務營收3025億元,同比增長32.49%,占總收入的81.48%。
目前看,比亞迪在電動化領域仍有優勢,但在智能化上半場需要奮力追趕。
比亞迪告別了依靠行業貝塔(β)普漲的黃金時代,必須依靠自身的阿爾法(α)——即技術迭代、成本控制、全球化運營和品牌提升,來穿越周期,證明自己不僅是一家成功的中國車企,更是一家能經受住全球市場嚴酷考驗的世界級工業巨頭。
巴菲特的退出,是給一個時代的投資畫上了句號,而比亞迪,才剛剛翻開最艱難的一頁。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