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做爰A片免费看网站爱酱

中國餐飲業,最后一個讓普通人暴富的行業?

中國餐飲的未來,會誕生幾十家萬店龍頭。

本文為萬店盈利智庫創始人&CEO陳志強在“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

我上北大的時候就開始做咨詢了,有20多年咨詢經驗。2015年那個時候,我放棄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咨詢,也放棄了很多其他行業的機會,選擇聚焦餐飲行業,特別是“小吃小喝”這個賽道。

為什么?

因為2015年我就判斷,中國的餐飲行業,是中國最后一個讓普通人批量成為億萬富翁的行業,這背后是有邏輯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的崛起,包括很多行業的崛起,本質上就是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結果,這其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龍頭企業,以及對應的企業家和投資家富豪。

站在2015年那個時點,甚至今天這個時點看,中國幾乎唯一一個還沒有真正完成大規模工業化的行業就是餐飲。這就是我在2015年篤定中國餐飲行業會誕生很多億萬富翁的原因。去年(2024年)上半年的紅餐大會,我還專門講了這個觀點。

我們做任何事,首先要在邏輯上想清楚,一件在邏輯上都說不通的事,怎么可能在現實中做成呢?所以,作為老板,第一步不是急著干,而是要把這件事想明白、想通透。

我們做任何事,首先要在邏輯上想清楚,一件在邏輯上都說不通的事,怎么可能在現實中做成呢?所以,作為老板,第一步不是急著干,而是要把這件事想明白、想通透。

我經常跟身邊的老伙伴開玩笑說:“錢,都喜歡會賺錢的人;苦,都留給愛吃苦的人。”各位餐飲老板,你是想做一個會賺錢的人,還是只想當一個愛吃苦的人?要想清楚,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戰略的本質是先略后戰,少做事多賺錢,事半功倍。

首先,我們來聊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現在不避諱談賺錢,我們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那問題來了——賺錢有哪些方式?

我自己總結,賺錢有三個基本方式:“低買高賣”“借雞下蛋”和“無中生有”。回到餐飲老板的角度去思考,按照上述三個標準,餐飲行業到底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第一,賣菜,這是典型的低買高賣。去菜市場把原材料買過來,加工后賣給消費者,這是絕大多數餐飲老板都在做的事;第二,開店賺錢,則等同于“借雞下蛋”,特別是把門店當成模型往外賣,搞加盟或聯營模式;第三,賣品牌或者企業股權,這是“無中生有”。

絕大多數餐飲老板只是“賣菜”,搞“低買高賣”。拿下象棋來打比方,只會賣菜就像下棋一直在拱小兵,拱兵是沒錯的,但光拱兵是贏不了的;將門店模型當做產品銷售,搞“借雞下蛋”,就像下象棋開局時用炮一樣,威力瞬間大了很多;賣門店模型要靠供應鏈,馬就好比餐企的供應鏈,在越過楚河漢界前沒有什么殺傷力,但一旦過了楚河漢界,掛了角或者臥了槽,對方老將就危險了。所以你看絕大多數餐飲企業的商業模式,就是個馬后炮。

只有資本運作才是“車”,加上資本運作這個“車”,企業才能更快實現跨越式發展。我觀察到的行業情況,絕大多數餐飲老板只在拱兵,只有一小部分用了炮和馬,而幾乎沒有人會用車。我小時候喜歡下象棋,高手愿意讓我,有人讓“單車”,但從來沒有人會讓“雙車”。可是,在座的餐飲老板,往往在下棋時讓出了“雙車”而不自知。

未來,沒有資本化的公司和資本化公司之間會拉開巨大差距。差距體現在人才供給上,如果只靠工資和獎金激勵員工,一年最多幾百萬就到頂了。而一個上市公司高管的身價幾千萬很正常,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人才激勵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沒有優秀人才持續流入的企業距離平庸就不遠了。

所以餐企要想做大,必須借助資本;要想長期賺錢,也離不開資本運作。值錢的本質,就是長期賺大錢。蜜雪冰城上市后,高峰時市值相當于海底撈與百勝中國的總和,目前穩定在1500億,仍遠超百勝中國和海底撈。

大家覺得蜜雪冰城很牛了,其實2024年蜜雪門店整體GMV約600億,共45000多家店。大家知道去年麥當勞全球45000家店做了多少GMV嗎?是9500億人民幣,公司收入達到284億美元。即便拿蜜雪冰城和麥當勞比,也還是很小的。所以中國的餐飲企業到底能做多大?大家可以去想想。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值得超長期投資的公司。回顧200多年的美國股市,你會發現,整個市場市值基本是由不到4%的公司貢獻的。投資的本質,就是找到這些能長期發展的公司,比如可口可樂,或者未來的蜜雪冰城。這樣的企業,未來在全球開幾十萬家店,是很正常的事。

大家一定要理解,餐飲是幾萬年來從未改變的生意。如果你能抓住它的本質,就有可能做成一家非常大、非常值錢的公司。舉個例子,有一次伯克希爾哈撒韋開股東大會,查理·芒格被問到為什么買可口可樂,他做了一個模擬:如果穿越100年回到1890年的可口可樂股東大會,他會用一個公式告訴股東們,這家公司未來為什么值這么多錢,就是全球消費者數量乘以幾個數字,最后大概是三個常量,決定了可口可樂的價值。我們作為餐飲企業老板,找到基本規律,才是把生意做大的底層邏輯。

中國餐飲的未來會誕生幾十家萬店龍頭

餐飲行業的本質也是需求和供給的匹配,需求的核心在于上癮程度,供給的核心在保鮮周期。上癮程度越強,保鮮周期越長的生意,業務規模越大。

上癮主要由五種物質驅動:一是多巴胺,主要由糖貢獻;二是內啡肽,主要源自于大腦對痛苦的補償,如辣、咖啡、茶帶來的刺激;三是血清素,能讓人情緒穩定,一口飯嚼50次就能血清素;四是催產素,例如女性在生孩子時就會分泌催產素;五是發酵類食物,特別是酸的食物,因為我們的腸道菌群喜歡,而且酸會放大辣和甜的口味,酸本身既是上癮的,還是甜和辣這兩種口味的放大鏡。

在餐飲中,酸、甜、辣、炸、鮮構成復購的核心理由,而蛋白質種類(如雞肉、牛肉)決定產品定價。

全球化的連鎖餐企,賣的基本都是炸雞。為什么炒雞干不過炸雞?因為高溫油炸產生的美拉德反應,極大增強了食物的風味和成癮性,這是遠超炒雞的。

決定一個餐飲品牌能否成功的關鍵,我總結了一個基本公式:單店狠賺錢、穩定能賺錢、長期賺大錢。單店狠賺錢,本質是高效率;穩定能賺錢,本質是可持續;長期賺大錢,本質是有想象空間。

以蜜雪冰城為例,其估值關鍵在于“店效”,即公司總利潤除以門店數。

加盟模式下,單店一年能為公司貢獻10萬元的凈利潤,可以稱之為不錯的單店模型。蜜雪冰城品牌已經開出了超4萬家門店,每店年均利潤貢獻超10萬元。古茗更高,單店凈利潤貢獻能去到15萬。大家認為蜜雪冰城開到10萬家店沒問題,每家貢獻10萬元,就是100億元利潤,1500億市值是很正常的。

目前中國萬店規模的餐飲品牌只有六個,千店以上的也不足百家。如果放得開一點,廣義上凈利潤做到10億元以上,就算“萬店龍頭”。按這標準,中國餐飲的未來會出幾十家萬店龍頭,每家在資本市場都值幾百億人民幣,也就是50億美金以上。

蜜雪冰城能走到今天,還有一個關鍵點:它不是普通奶茶公司,它有兩大超級爆品——檸檬水和冰激凌。其投資故事是:可口可樂已經賣了一百年,而農夫山泉還可以賣一百年,蜜雪的檸檬水和冰淇淋,是有希望替代可口可樂和農夫山泉的。試想一下,蜜雪的長期價值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產品成功的關鍵,還在于供應鏈與產品的深度一體化。

喬布斯去世后,為什么庫克能把蘋果從幾千億做到幾萬億美金?因為他把喬布斯的產品模型干到了極致。今天我們談所有爆品,都不能脫離供應鏈。怎么讓供應鏈出來的產品被消費者接受,感受到價值,這才是核心。供應鏈壁壘,永遠是萬店龍頭的核心壁壘。

供應鏈企業有四種模式:

第一種是貿易型的,長期看沒有價值。

第二種是整合型的,要和上下游有投資或者深度綁定關系。比如做大宗原材料,一定要扶持和孵化所屬品類里的優秀品牌,早點成為它的股東,否則客戶長大后,就很難再進入了。

第三種是生產型,把生產做扎實。有生產供應鏈的餐飲企業,凈利潤通常是沒生產的三倍以上。餐更難做是因為原材料被大供應商壟斷了,飲相對更容易。

第四種是研發型,能深度參與客戶產品開發,幫客戶門店快速提升業績,并提供整套解決方案。

其中,第三和第四種,才是未來,品牌與供應鏈必須深度整合,打造研發型、生產型或整合型模式,這是必然趨勢。

如何長期賺大錢?兩個方向,一是國際化,二是找到第二曲線(主要指新產品新模式)。

一個萬店品牌能不能國際化、能不能開拓第二曲線,決定了它在資本市場的長期價值。

萬店品牌基本摸到上市門檻,市值一兩百億很正常,但要突破這條線,就必須在國際化和第二曲線上做到位。

比如蜜雪冰城,咖啡店已開了8000多家,現制啤酒品牌開店達近2000家店,非常驚人。它在東南亞已是“神”一般的存在,現在正重點開拓北美和南美市場。

再看古茗,第一,店效比蜜雪還高,達到15萬元,兩家古茗店的利潤貢獻就相當于三家蜜雪,非常驚人;第二,在鮮果供應鏈壁壘深,門店管理能力極強,在大規模加盟連鎖管理上很優秀;第三,在南方下沉市場表現好,目前還沒進上海、北京,連中國一半省份都沒覆蓋,哪怕不國際化也有巨大潛力。

店效為什么那么重要?店效高意味著加盟商更賺錢,供應鏈更值錢,組織效率更高,人才密度更強。

試想,6個月回本的門店和一年回本的門店差多大?理論上,一年回本,5年開5次方就是64家店,如果是半年回本,就是幾百倍的差距了。雖然這只是理想狀態,在當前經營環境很難實現,但每提升一點單店營收或投資回收期,品牌擴張速度和公司整體盈利能力都會大幅增強。這背后依賴的是管理體系和產品力的到位。

800萬家門店鏖戰,讓消費者“周周復購”才是制勝關鍵

如何打造一家賺錢的單店?我把方法論總結為“五最八效”,前七效決定最終的店效。

七效分別指的是:

品效,觀察產品集中度,追求大單品或多爆品的極致效率,也就是前5名產品在門店銷售收入的比重,最好能超過50%,且涵蓋多品類。

客效,觀察會員復購率,追求顧客的高忠誠度和黏性。中國餐飲的年規模超5萬億,服務人群不足10億,人均年外食約5000元,即每周100元。按30元客單價計算,每人每周僅外食約3次。800萬家門店爭奪此市場,關鍵在于如何讓消費者“周周都來”。

破局之道是建立“上癮機制”,通過產品或會員設計,讓用戶在生理或心理上形成依賴。例如肯德基9.9元大神卡、山姆會員制,均是典型手段。未來,中式快餐行業或將出現“山姆模式”,以高頻消費為基礎,會員費成為主要利潤來源,以此實現更穩定的盈利結構。

時效,觀察餐段分布結構,產品組合需滿足多個餐段的就餐需求。快餐店應關注早餐與晚餐占比,正餐店則需拓展早餐與午餐市場。理想狀態下,非高峰時段銷售占比應為50%-60%,若低于30%,說明過度依賴單一高峰,經營結構脆弱,風險較高。

坪效,觀察店面利用率,追求最佳門店使用面積,坪效至少達到50元/天/平方米,這是及格線。

人效,及格線為1000元/人/天,萬店模型通常需控制在7人以內,否則管理、選址難度劇增。

密效,觀察區域飽和開店能力,追求極致開店效率。

鏈效,供應鏈收入占門店收入比重。鏈效每提升1個百分點,凈利潤至少提升3-4個百分點。

上述七個要素決定了店效,即一個門店最終能給公司貢獻多少凈利潤。

提升八效的策略有不少。我們用的是經典的“三三制”戰術:一個負責進攻,一個負責掩護,一個負責支援。在每一個“效”之間,我們也采用類似的組合策略。

品效首先是招牌產品打頭陣,接著搭配組合爆品,再補充第二類賽道產品。

接下來是人效,要把“機器換人、合理用人、制度增人”做好。

當前整個餐飲行業,人是最核心的問題,大家都深有體會。大家看過去10年、20年中國餐飲的租金與人工成本變化。仔細看租金,它占銷售額的比重一直相對穩定,但人工成本,過去10年漲了不止3倍。

看看美國新加坡這些發達國家。你在洛杉磯、舊金山開一家店,一個月能賺8萬美金,人工雖然貴,但如果模式簡單,人工占收入比重并不高;可一旦模式復雜,比如用10個人,出海就是災難,未來在國內也是災難。所以提升人效極其重要。

再說客效,也就是回歸產品、設計體驗,用數據來促進復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出過一個“峰終定律”:一個消費體驗中,最高峰的感受和結束時的感受,決定了用戶整體滿意度。把這兩個點抓好,復購就不會差。

時效方面,穩定主戰場,要做好堂食,開拓多場景,營業占盡春夏秋冬。

坪效方面,要做好空間規劃、動線設計,還有跨界聯合。

密效是一個品牌在根據地市場每百萬人口開店數。看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有沒有戰略,就看他異地擴張的時候會不會集中開店。很多品牌拓展異地市場時,布局非常分散。但我們現在講的是,要集中火力打透一個區域。

前面我們也說了,鏈效上每提升1個百分點,凈利潤至少能提升3個點。對加盟模式來說,核心就一招:如何在門店推出更上癮、更讓人復購的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由公司統配的比例要高。這樣,一來消費者愿意買單,二來公司也能真正賺到錢。

做極致性價比的新品牌,多數都沒機會了

能穩定賺錢的策略可以總結為三句話:產品穿越周期,組織充滿活力,壁壘牢不可破。

1.產品如何穿越周期?

首先要找到“億元單品”,即第一爆品。億元單品通常具備著“高大強”三大特征,即高性價比、大需求量、強上癮性。

第一爆品之外,打造組合爆品,對提升客效、時效,讓門店顧客盈們同樣重要。可以通過“加減乘除法則”進行組合。

“加”,指加人,推出第二爆品;加錢,豐富產品搭配;加時,打造多元場景。

“減”,指減原材料,食材要復用,盡可能少用廚師。

“乘”,在有限的食材上豐富口味,做到本地和外地結合。

“除”,推窮鬼套餐、小份菜、會員減價等,都是在組合爆品上做除法的方式,譬如很多餐企都推出了兒童套餐,目的不是賣給兒童,而是賣給成人,只不過是把門檻降低了。

但無論是第一爆品還是組合爆品,對當下餐企而言都極難,尤其當品牌對第一爆品形成依賴后,再造爆品更難上加難。

2.如何讓組織充滿活力?

關鍵在“三制合一”,即:合伙制、師徒制、賽馬制。這不僅是應對老齡化與人力成本上升的組織紅利,更是餐飲行業除產品與供應鏈外的核心競爭力。合伙制解決“心在一起”的問題,師徒制解決人才培養,賽馬制解決奮不奮斗的問題。

三制合一對于絕大多數餐飲企業而言,都是非常有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制合一跟資本運作是有沖突的。

對于一個老板來說,用三制合一,相對來說是很容易賺到門店的錢的。但這個模式出來以后,要去賺品牌在資本市場的錢,就會有很多問題。很多做三制合一的企業,上市時要么轉成加盟,要么轉成直營。

3.壁壘牢不可破。

基因是最大的壁壘,能力要構建在基因上。

這是我們2018年給蜜雪冰城畫的奶茶行業圖。

當時,10元以下的產品是生理需求,核心是好喝解渴,靠供應鏈制勝。當年,30元以上的品牌很多,蜜雪做出了把10元以上的產品全部砍掉的決定,聚焦在10元以下。今天回過頭去看,這個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底層邏輯是,越基層的市場,越能孕育大公司。好比可口可樂,100年配方不變,而且可口可樂可以喊出:沒有人可以因為更有錢或者更有權,就可以喝到更好的可樂。真正做到消費平權,就能在全球攻城略地。

多數品牌是“山頭戰略”,把山頭選好,并占住就行了。但真正能做大的品牌,一定是“海洋戰略”。不過,現在做極致性價比的新品牌,多數細分行業很難有機會了。因為這需要安靜漫長的成長周期,在對手看不見的時候建立壁壘,能跑出來的企業,多數在口罩時期前就已布局好了,已經將性價比刻入基因。現在整個行業都在卷性價比,品牌很容易因為極致性價比而導致盈利能力變弱,一旦組織能力跟不上,可能會出大問題。

所以,未來餐飲行業的競爭,會從產品的競爭,轉向系統和組織之間的競爭。企業有一個爆品能開百店,做好組合爆品能開千店,但要做到萬店的企業不能有短板。

餐飲業的最大誤區:過度聚焦高線城市白領

怎么做到長期賺大錢?關鍵看人口,這是決定未來的底層邏輯。

經濟學家任澤平評價房地產的時候說:短期看供給,中期看金融,長期看人口。餐飲過去需求端是外賣,供給端是機器人,但真正決定未來的是——人口結構的巨變。

到2033年,8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新生兒。這意味著什么?

45歲“初老人群”崛起。他們不再背房貸車貸,消費觀念從“省給孩子”變為“能不省就不省”。他們追求健康且有風味的食物,而酸味和發酵食品,是植根于人類基因、老少皆宜的口味,有望成為下一個爆發點。

當前餐飲業最大誤區是服務高線城市白領。從長期看,這些人消費能力提升是有限的,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和車貸。而且可怕的不是消費降級,而是消費降次,從一個星期來一次,變成一個月來一次。餐飲人再把店開在那里,會非常難。

相比之下,真正的金礦,是初老人群。而10年、20年后,在上海、廣州等城市,“老年食堂”“長者食堂”才是高線城市里餐飲業的下一個風口。

此外,中國還有約3億人正處在“進城”進程中。許多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白領無力撫養子女,只能將孩子送回老家由祖輩照顧。為此,大量老人不得不從鄉村遷至鄉鎮甚至縣城,形成“陪讀型遷移”。這些家庭集中在縣城生活多年,直至孩子完成高中學業。

這意味著,當這3億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時,他們與“初老人群”一樣——沒有房貸、車貸等沉重負擔,但具備較強消費能力。因此,“進城人群”不僅是城鎮化的重要力量,更是被嚴重低估的消費風口。

一線高薪藍領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消費群體。外賣員、瓦工、電工等職業收入可觀,消費力強勁,卻常因形象被餐飲品牌無形排斥。事實上,誰能接納他們,誰就能贏得真實而持續的客流。

“回流白領”則是另一股關鍵力量。他們選擇離開北上廣深,賣掉房產,遷居二三線城市或海外開啟新生活。他們不缺錢,更追求性價比與生活品質的平衡。這群人帶著一線的消費習慣和審美,正悄然重塑下沉市場的消費格局。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

標簽: 餐飲
中國餐飲業,最后一個讓普通人暴富的行業?
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