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出海很難,但找對人,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為劉一手創始人劉梅在“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
劉一手在2009年春節正式出海,到今天已經是出海的“老兵”了。
今年,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中國速度、中國發達的傳統技藝,加上我們數字化的巨大變革,正在深刻地改變中國餐飲業在世界各國的地位和格局。
小面、粥、包子、茶飲,是餐飲出海的黃金大單品
2010年到2015年,我們只開了六七家店。少就是多,慢其實是快,那幾年我們走得穩,是在打基礎、攢經驗。做品牌不能只追求一時的“網紅”,更應該追求“長紅”和“久紅”。
從2016年開始,我們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目前我們在海外運營兩大品牌:一個是傳統的麻辣重慶火鍋“劉一手”,另一個是主打年輕化、輕量化的“流口水火鍋小面”。
特別想提一下“流口水火鍋小面”這個項目。疫情期間,在法國,我們一年內一口氣開了8家店,每家店都在三到六個月之內收回了成本。機會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我認為,小面是沒有國界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它是一種普適性的美味。推出后,確實贏得了眾多外國顧客的好評。
小面之外,像包子、粥,還有這幾年特別火的茶飲等,都是非常適合出海的大單品。
為什么這么說?
“好吃”是一大核心點。比如甜品,很多外國消費者對中國甜品及其豐富多變的口味組合贊不絕口,這種極致的味覺體驗,是“中國速度”下快速迭代與創新的產物。
在國外,一個大單品往往可以享受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市場紅利。而相比之下,中國餐飲品牌的創新和迭代速度要快得多。這種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恰恰讓我們的餐飲品牌在面對新時代消費者時,擁有了更多發展機遇。
這是我在美國喬丹大學的場景,劉一手創業案例已經被納入了喬丹學校的教學課程。同時,我也參與了一些世界級五星級酒店的收購項目。通過這些經歷,我有一個深刻的觀察:很多歐美的老外其實從未到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在他們的印象里,中國依然很窮。但現實并非如此,所以走出去很重要。
當然,我們走出去,不僅僅是為了“出海賺錢”,更要“引進來”。引進的不僅是資金和資源,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文化的傳播、思想的充盈,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才是最有價值的。
正因如此,我們在走出去的同時,也積極引進優質資源。比如,我們把澳洲當地的紅酒、牛肉引入到劉一手的供應鏈中,當時連當地人都震驚了。我帶著我們的加盟商,直接沖上了澳洲餐飲榜單。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句話:不觀世界,哪來的世界觀?只有真正走出去,才能打開眼界,才能實現雙向賦能。
15年的“出海路”,劉一手也踩過不少坑
過去25年來,我們已在全球開設了1000+家門店,年營業額接近40億元。我們的愿景是成為中國火鍋產業文化全球傳播的第一平臺。我希望讓世界愛上劉一手,讓“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劉一手”,讓劉一手成為中國火鍋的代表,向世界傳播我們五千年的傳統美食文化。
但實際上,在15年的出海路上,我們也遇到過不少挫折。
第一,合作伙伴和管理半徑之痛。
很多國家開店都有嚴格限制。比如有的地方必須引入當地股東,這就涉及到非常復雜的股權結構,也有地方必須有當地的“保人”。比如我們第一家店在迪拜開出時,就必須請一位迪拜人作為保人。這意味著當地合作方能全面掌握我們的經營信息,因此,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至關重要。
此外,管理半徑也非常重要。有人問我,你在海外開了多少家店?我說:“挺慚愧的,我們在境外只開了80多家店。”不是數量太少,而是管理半徑太大、太難,這也是所有中餐企業出海必須面臨的“痛中之痛”。
第二,法律與文化差異之痛。
我在迪拜開了全球第一家海外店,也在這里打了人生第一場官司,從2013年6月開始,持續了整整5年。那時我單槍匹馬,對國際法律一竅不通,當時國內商務部也沒有相關指導文件。我跑遍了迪拜的警察局、法院,甚至向大使館求助。那種孤獨和壓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但正是這種“一定要把店做下去”的信念支撐著我。
第三,意外與天災之痛。
2012年,我去美國新澤西準備參加股東會,結果一下飛機,發現門店被一場大火燒毀了。按常理,我該崩潰,所以當時我選擇“先解決心情,再解決問題”。我開心地喝酒,笑著說:“燒了也得笑著面對。”這家店成了我在北美15年唯一因火災關閉的店。
第三,風俗與法律合規之痛。
比如在沙特,酒是絕對禁忌,賣酒可能會面臨坐牢的分享。在西班牙,我隨手拍視頻,卻被店長嚴厲要求刪除,因為當地法律嚴禁隨意拍攝。在中國習以為常的事,在國外可能就是大忌。還有齋月期間的經營禁忌、人才辦證的復雜流程,都是挑戰。
比如新加坡的店,我十年前就關了。為什么?一方面,太“卷”了。另一方面,法律合規太嚴格了。在我看來,不是所有的海外市場都適合馬上進入的。
此外,還有國際物流、食品安全標準、稅務政策等等,這是我總結的出海的十大痛點。
很多企業出海失敗的核心是缺乏共識、信心、方法、人才,最關鍵的是管理。因此,餐企在出海之前必須要評估目標國是否經濟穩定、文化開放、政治友好等等。
說這么多“痛”并不是制造焦慮,而是為了更好地找到出路。很多人問,出海的問題那么多,還要出去嗎?我的答案是:依然要出海!
為什么?
第一,賺錢效率高,在中國賺一塊錢的時間,在美國可能賺六七塊;第二,弘揚中國文化;第三,最重要的是,讓海外游子嘗到“家鄉的味道”,獲得巨大的情緒價值。
有位在歐洲的長沙顧客見到我,激動地說:“梅姐,你救了我一命!”看到劉一手,他當場流淚。當你每天吃漢堡時,突然吃到一口家鄉味,那種情感沖擊,是無可替代的。這就是我們堅持出海的意義。
找對人,出海就成功了一半
出海依舊是大勢所趨,那如何闖關海外市場?我用“出海四部曲”來總結我的經驗。
想出海的餐飲老板,不妨先問自己四個關鍵問題:為什么出海?去哪個國家?派誰去?盈利模式是什么?
朱光玉去馬來西亞,三個月就開店成功,說明他選對了市場,也選對了模式。他的出海負責人有海外留學背景,熟悉當地,人選對了。這背后,其實是“頭狼模型”的成功。
“頭狼模型”的畫像是怎樣的?
第一,要有屢戰屢敗的精神。不是說一打出去就一定能贏,而是那種打不倒、不服輸的勁兒很重要,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企業家該有的精神。只要不認輸,你就還沒輸。
第二,學習能力要強,對新知識、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敏感。每個市場都不一樣,需要“頭狼”不斷適應它、挑戰它。
怎么“刺激”頭狼?——物質精神雙驅動。
千萬別派只認錢的人出去!外面誘惑太多,他很可能會為了錢背叛你。因此,“頭狼”要找精神充盈、為榮譽而戰、懂感恩、知平臺重要的人。這樣的人,配上物質激勵,才能真正為你拼命。
當然了,出海,光有“頭狼”還不夠,這“四個人”也必須配齊:投資人、律師、會計師、管理者。找對人,成功一半。
比如律師。美國、加拿大的律師按小時計費,雖然很貴,但他嚴謹,這對企業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想在海外市場做品牌連鎖,必須請律師。
餐飲老板要親臨一線,給予員工人文關懷,讓他們覺得是在為國家戰斗,為企業戰斗。
最后,組織建設是生死線。沒有強大的組織體系,品牌必定走不長遠。而中餐出海的本質,是長期主義與價值貢獻,而不是機會主義,因此所有資源必須向長期主義傾斜。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