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老板們,在短視頻里殺出一條“血路”。
本文為“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圓桌論壇環節演講實錄,略有刪減,紅餐網整編發布。
當餐飲老板從幕后走向前臺,親自下場拍短視頻、寫文案、與粉絲互動,他們塑造的個人IP能為品牌帶來多大的能量?
日前,在“2025中國餐飲產業節”上,分眾傳媒聯合合伙人倪偉與宏姐串串香創始人徐宏、流浪泡泡·破破爛爛的烤肉店品牌創始人黃斌林、尋真味文化品牌創始人美叔、渝鄉辣婆婆品牌創始人&“開飯館兒的酷大叔”主理人李進飛、“李不管老板娘”主理人俞洋蕾、“柴大官人聊品牌”主理人柴園,圍繞“創始人IP如何為餐飲品牌引流與賦能?”開展了深入探討。
以下為論壇對話實錄,略有刪減。
創始人IP是必答題,而非選擇題
倪偉:徐總您覺得,創始人IP與線下門店活動結合,怎樣才能實現高效引流?宏姐串串香發展的過程中,通過IP宣傳帶動線下門店客流量增長的案例,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二。
徐宏: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們做IP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包括搭建這個賬號的整個過程。我們做這個賬號相對算是比較早的,是從2021年3、4月份開始搭建“宏姐”這個賬號的,最爆的一個視頻一個月流量將近1個多億,我們最高的一個作品也有幾十萬贊。那天我還在沈陽出差,突然發現后臺爆了,一晚上漲粉6萬,這就是我們經歷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其實在運營賬號的過程中,團隊也問過我說,宏姐,我們為什么要做IP?就像剛才趙總說的,在當下這個階段,對餐飲人來說,個人IP是一道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但具體怎么做?我們賬號的定位是為品牌賦能,當時的定位非常簡單,就是引流拉新,希望把品牌影響力做到最大。
那時候我們為“宏姐”做品牌營銷活動,廣告費總共投入400多萬,但在抖音和整個互聯網上投得最少,只花了4萬7,結果話題流量達到了1.1億。我突然發現這錢花得太值了,于是就開始專注做這個方向,傳統媒體的投入就逐漸減少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我們最大的收獲基于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線上積累了100多萬粉絲,同時線下的付費會員吸引進來的也有137萬,這大大提升了品牌的復購率。
第二,我們品牌從沒做過招商加盟之類的推廣,所有的加盟商都是粉絲轉化而來。相對來講,正因為是粉絲,黏性很強,加盟商配合度也很高,也比較容易管理,他們喜歡我們的企業文化,也能接受我個人的管理風格。
第三,現在直播流量起來之后,我們找到了和粉絲連接的好通道。比如新產品試吃測試、新店開業發布,這整個過程都是通過賬號和粉絲互動完成的。
還有一點,剛才趙總也提到了,我們基本上沒有設置神秘顧客和調查團隊,因為只要一開店,粉絲的反饋特別及時。舉個例子,佳木斯店剛開業那天晚上,視頻一發出去,底下全是關于佳木斯店的留言,比如,“宏姐,剛開業亂死了,服務員表現不好,炒飯是涼的,八點多去菜湯就亂了……”,這就像現場直播一樣,我們能實時收到消費者的反饋,這對店面管理和監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說,在整個過程中,IP給我們品牌帶來的紅利,確實是非常大的。
倪偉:根據徐總的分享我總結幾點,創始人IP給線下門店帶來的流量背后,其實是我們餐飲品牌要面臨著“三客”問題:第一是如何有效“獲客”;第二是把粉絲帶進門店里,把這些消費者轉化為門店的消費力,實現業績的倍增,這叫“留客”;第三是“續客”,把粉絲的認可、把流量帶來的渠道變為品牌的強大制造力。
倪偉:作為一個才成立了2年左右的品牌,流浪泡泡全國簽約門店已超500家。在流浪泡泡門店擴張的過程中,IP打造是否有發揮一些作用?對于新興品牌想要打造兼具溫度與商業價值的IP,您有什么建議?
黃斌林:因為我入行餐飲比較晚,是這兩年才開始做的。在做賬號這方面,像“柴大官人”、“李不管老板娘”等等,我很早就關注了,我也是他們的粉絲,一直在向他們學習。
當時看他們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一件事,在進入餐飲業之前,我就覺得這是一個信息爆炸、流量為王的時代,所有信息都藏不住,不再是過去那樣了。所有問題在自媒體時代都可能被放大,所以只有公開、透明、直面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我們這兩年開了500多家店,90%以上的客戶資源都來自于我們的IP賬號。
我們自己認為,從客資的轉化到發現消費者問題,都是通過賬號實現的。我個人做賬號比較隨意,但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別是幫加盟商和客戶解決了信任問題。
我開直播的時候,就有大批消費者涌進來,反饋很多問題等等。所以在這個時代,要做新品牌、要擴大規模,不做IP已經不行了,IP是必選項。對我這樣剛入行兩年的人來說,我想分享的心聲就是,IP必須做,而且要認真向前輩學習,把它做好。包括今天上午趙總分享的也很有噱頭、有吸引力,宏姐也是,視頻一發,底下評論區粉絲互動非常熱烈。大家愛看這些,所以一定要把吸引力做強,好好做IP,不做是不行的。
倪偉:剛剛宏姐,包括黃總也在講,創始人IP不是選擇題,是必答題。其實我們都知道餐飲行業面臨著“三圈”:
第一,要破圈。剛剛黃總也提到了,打造了IP的矩陣,實現快速破圈,兩年做了500家的門店;
第二,要擴圈。把內容、產品的差異化和特性,通過直播或者IP賬號進行打造,讓更多的粉絲認識、認可、認定;
最后,要出圈。把品牌在品類中做好,讓消費者的喜歡你、選擇你。
拍視頻別怕鏡頭,真實就是最好的風格
倪偉:您在打造“尋真味美叔”這個IP賬號的過程中,有遇到過哪些“踩坑”經歷嗎?比如定位模糊、內容沒人看、變現困難等等。這些問題最后是如何解決的?
美叔:我是尋真味品牌文化創始人,叫詹宗林,在抖音有1300多萬粉絲,目前全網有3000萬粉絲。我也是《中餐廳》綜藝節目的主廚,以及《一飯封神》的受邀嘉賓。
我創作這個文化IP,其實是在不經意中開始的,最初是帶著孫子一起做。靈感來源是我兒子的朋友說了一句,“詹辰,你爸爸要是去做抖音肯定會火。”于是我就架起一個三腳架,用自己的一部手機,在我們的套房里面開始拍。第一個視頻拍的是“真味蘿卜”,就是只用茶油和鹽去蒸,成品形狀非常像真蘿卜,連莖葉都保留著,大家都喜歡它,既健康又美味。
創作過程中,粉絲從300多漲到8000多的時候,我每天都很專注,總想著今天能漲多少粉、明天能漲多少粉。我是2020年5月底開始拍抖音的,每天都盯著數據,覺都睡不著,漲幾個粉就興奮得不得了。從“一魚六吃”視頻粉絲從8000多一夜之間漲了11萬4,一下子突破了十萬。
后來我又做了《一鴨九吃》,在2020年8月2號當日漲粉146萬。可以說,在那段時間我開創了“一物多吃”這個概念,在全網可能也算一個獨特的點,也受到了平臺的推薦。還有一條視頻叫《鱷龜十二吃》,我連鱷龜骨髓里的東西都挖掘出來了。那條視頻單快手瀏覽量達到1.3億,這還是沒算上抖音的數據,全網點贊量也有1.3億,總瀏覽量我沒具體算過,應該有好多個億了吧。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了很多瓶頸。包括現在大家做抖音、做平臺,也會遇到很大的瓶頸困難,在做個人IP的時候,真的挺難的,食材從哪里來?用什么食材?顧客心態是什么?他們想看什么?還有攝影師的技術、剪輯等等問題。我們最堅持的,就是展示更真的東西,我是什么樣的個性,就展示什么個性,線上一樣,線下也一樣。所以尋真味的品牌理念,就是尋覓和傳承人世間的真情真意、真品質、真味道。
如果一個品牌缺乏情感、缺乏品質,那它的價值可能就不一樣。也許當下會紅,但產品一旦出問題,就可能會爆雷。所以,堅守我們自己的品牌文化,才是真正的核心。
倪偉:我還想問一下美叔,對于同樣想在美食領域打造個人IP的新人,您建議他們先明確自己的“差異化標簽”,還是先通過大量內容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
美叔:首先,傳統美食代表著地域文化,是技藝的傳承,還是人的情感的味道,這才是真正的地域美食。那么如何去突破這一點?在數字化時代,我們不是要改變或拋棄傳統味道,而是借助數字化和視頻內容,去提升各種地域美食,提升它的文化IP,找到屬于自己的調性。
首先,不管是店還是人,都要審視自身,找出它的特性化,但必須要貼近真實,如果過于虛假,品牌和店面都會失去信任。因為未來一定會有顧客親自到店體驗,而體驗的核心,正是你所傳遞的文化,也就是品牌文化本身。
那如何打造自己?不一定非要老板親自出鏡,很多人認為老板一定要上臺、要出彩,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發掘員工,發掘身邊的人,看他們能為我們的店、為IP帶來什么價值。
此外,我們店的經營本質是什么?是服務態度,是味道,當然這個味道還得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味道。我們要發現這一點,就需要專業的團隊,也需要好的文案。很多人剛開始面對鏡頭會緊張,這很正常,所有人都一樣,就像從爬到跑。
我們做餐飲品牌也是一樣的,在不斷的學習當中去提升自己,做抖音、做視頻號,都要堅持,不要怕鏡頭,大膽表達真實的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讓人感受到你最真實的存在。這也是我們店鋪的靈魂。
剛才前面很多嘉賓分享了他們的管理和經營方法,我深受啟發。在當下這個流量時代,借助數字化實現蝶變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善于利用流量,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IP,不管是大是小都要敢于嘗試。其實,這就是在創造你自己,創造你的品牌。
倪偉:總結來說,美叔給大家建議是,每個餐飲創始人,接下來要基于自身獨特的差異化,敢于突破自己。因為現在公域流量基本已經枯竭,大家之所以要打造自己的IP,核心是為了轉向私域,私域的價值對于創始人IP而言,對生意和門店有很大幫助,所以最終要在私域上發力。
流量其實分為“三量”,分別為公域流量、私域流量和心域流量。那心域流量是什么?就是品牌在所屬品類中,能獲得消費者獨有的心智認可,也就是讓消費者選擇你、而非選擇別人的理由。
倪偉:李總以“開飯館兒的酷大叔”這個IP形象活躍在網絡上,發布的視頻都很有生活氣息。這個IP定位與您自身的性格和經歷有關系嗎?
李進飛:在這里揭個老底,我在開飯館之前,曾經是個傳統的媒體人,原來在河北電臺工作,后來從電臺辭職開飯館了,所以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這段經歷和我做個人IP是有一些聯系的。我是從傳統媒體到現在的新媒體這樣轉換過來的一個人,所以稍微有一點點發言權。
如果大家關注咱們餐飲業的話,在2015年、2016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一套有一個叫《中國味道》的節目,我是應邀參加了這個活動,去之前的時候我就覺得厲害了,我要到中央一套去了,可能我要火,實際上沒火。所以大家知道為什么傳統媒體受大眾關心的程度會越來越少。
還有一個例子,前年河北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拍了一個專題片,叫《城市煙火》,這個節目在中央二套播出。據不完全統計,節目重播大概有十幾次,也沒有什么波瀾。
但是我的“開飯館兒的酷大叔”這個號,讓我現在覺得很自豪,因為剛才我上來之前讓同事統計了一下,我所有的平臺加起來現在播放量突破了50個億,50個億這個數字是傳統媒體不可想象的,在傳統媒體時期,開飯館是要去做一個半版的廣告的,或者做電視廣告、電臺廣告,那些都是相當貴的。
而現在自己披掛上陣做個人IP,基本上是零成本。所以這種轉換讓我省了一大筆曾經需要付出的那些廣告費用,自己吹自己就完了,而且還是變著花樣地吹,變著花樣地玩,大家喜歡看什么,我就怎么干,所以現在我們整體的播放量影響也很大。
另外,實際上,個人IP還拉近了我們和消費者的距離,為我們搭建了一個橋梁,消費者有什么意見建議、吐槽、拍磚,甚至罵我的都可以來,來了以后我們就可以做心理按摩以及做一些相應的回應,我們在這其中是拿到結果的。現在我們很多餐飲人有的還沒有明白這件事,其實我覺得現在是一個特別好的自媒體時期。
剛才我們美叔老兄說得非常對,你真實地去表現就行了,這樣一定會贏。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性格,每一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這樣或許都會吸引來不同群體對自己的喜愛。我覺得大膽去做就行了,如果張不開嘴,說不出話,那還開飯館干什么?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大家都可以努力去做。
作為一個老媒體人,在這里也提醒大家一個小小的例子,前一段時間在鄭州有一個面館,他也是一個創始人,粉絲量也可以,但是他玩砸了,店也都關門了,因為他說了不應該說的話,干了不應該干的事。所以在這也提醒大家,我既然能從傳統媒體出來做個人 IP,就知道要做個人 IP 一定要注意很多規矩,要守一定的規矩,這樣才能助力企業的長遠發展。
倪偉:還想問一下李總,在實際運營個人IP的過程中,您是怎樣將個人IP形象和渝鄉辣婆婆品牌結合進行推廣的?
李進飛:大家如果關注我的賬號的話,會發現我是沒有連篇累牘地去吹噓我們的企業的。我天南海北去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店,去探店也好、去品嘗也好、去評價也好等等,很多人在下面給我留言,你自己開飯館了,你為什么不說你自己老說別人好?
其實玄機就在這里,你要是整天說自己好,別人就認為不一定好。實際上,我現在打造一個差異化,你只要熱愛這個行業,熱愛開飯館一行,就會讓大家通過你的賬號了解更多,他會更加喜歡你,喜歡你就等于喜歡我們的品牌,而這個品牌也會在無形之中給他一個更好的利益。
短視頻是“宣傳單”,再簡單也要拍
倪偉:從您的經歷來看,在短視頻平臺上,創始人IP吸引流量的關鍵要素是什么?
俞洋蕾:作為餐飲人,無論是在餐飲內容上,還是對于餐飲人的個人IP來說,真實性和接地氣一定是最主要的。現在消費者想要看到的,更多是活生生的人,而并非是一個冷冰冰的餐飲品牌和一個餐飲標簽。所以餐飲創始人更多地表達我們餐飲創業中的酸甜苦辣,其實這是消費者愿意看到的,也是我們能夠拉近與消費者之間距離的方式。
倪偉:網上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做網紅品牌易,做長紅品牌難”。在品牌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如何讓創始人IP的引流效果持續提升?
俞洋蕾:想要流量一直持續的話,我目前想的是四個方向。第一個方向,除了去做餐飲創始人賬號以外,我們可以布局更多矩陣賬號,比如說門店賬號、店長賬號,再比如我們的品牌賬號,以此搭建起一個品牌矩陣。
第二是短直一體化,其實現在不少餐飲人都在做短視頻與直播的流量表達,但實際上,我們的直播也能更好地為賬號引流;而且在我看來,要是直播做得好,還能更高效地為我們實現變現。
第三,在感知一體化之后,復盤對于我們餐飲行業來說就尤為重要了。單拿直播來講,在不付費的情況下,下一場直播的流量必然是基于這一場直播當場的流量情況,因為直播間本身就是賽馬機制,所以復盤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比如這一場哪里做得好、哪里效率高,下一場就可以延續,哪里做得不好,也一定要及時查缺補漏,這正是復盤的意義所在。
最后一點,在視頻的拍攝與剪輯上,我們也可以做一些提升,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真實性。
倪偉:IP打造過程中,內容時間多長會比較好?比如說15秒、1分鐘、3分鐘。哪一個時間相對來說粉絲的關注度更高?
俞洋蕾:在視頻時長這件事上,以前大家可能進入過一個誤區,之前總說視頻前3秒很重要,這確實是個關鍵要點,但前提還是得基于你整個視頻的主題是什么。因為就像我剛剛提到的,其實對消費者來說,餐飲行業里大家出來做賬號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現在每個餐飲人、每個創始人都在做這件事,大家其實更想看到的是活靈活現的內容。
所以視頻的內容呈現,盡量別拖沓,如果能在30秒鐘之內把內容表達清楚,就盡量別拖到40秒,從這點來看,剪輯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
倪偉:柴老師接觸過大量的餐飲品牌和品牌創始人,在您看來,創始人IP在吸引線上流量方面,與傳統的餐飲營銷手段相比,有哪些獨特優勢?
柴園:我跟臺上5位老師其實身份略微有些不一樣,我現在也是一個媒體人,但跟李總以前是媒體不太一樣。今年我給自己一個全新的定位,或者叫身份——當好中國餐飲圈的記者。
過去四五年的時間,我至少采訪過上千位餐飲行業的從業者,無論是大連鎖的企業家,還是說只是有一家店的餐飲人,我發現現在大家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生意的“內卷”。但我剛剛腦子里面在想一件事情,就是我在5年前開始做短視頻的時候,享受過一些剛開始的紅利。
現在很多餐飲朋友想做短視頻、想做IP,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他們會覺得這個賽道已經被塞滿了,個人IP已經擠不進去了。如果說你現在想做短視頻,初心是想當一個網紅,我覺得非常難。但如果說,你想通過短視頻去為你的門店、為你的生意帶來更多的流量或是顧客的關注,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可以的。
所以我經常說,把短視頻比喻成是一個人、一個門店或者一個品牌的視頻版的名片,其實也是發傳單的邏輯。你站在店門口可以想一想,發出去100張傳單,要花多少錢?要費多少時間?我相信還是挺難的,甚至有人還不愿意收。可如果說把傳單變成了一個短視頻,不管是剛才說的10秒、30秒還是1分鐘,只要是有人看到,他就會對門店有一些了解。
從這個角度來說,哪怕你只有100個粉絲、1000個粉絲,只要能堅持把抖音、快手、小紅書、視頻號這四大平臺更新起來,每天發個一兩條,哪怕沒有那么強的表達能力、那么自然的拍短視頻的能力,即使是展現店里的忙碌、展現店里的生意,或者只是一道產品,也都是可以的。
我昨天晚上采訪一個今天下午要分享的嘉賓,他是負債4600萬現在還在賣烤腸的大叔。他的短視頻給我一個非常深的感受,就是“真誠可以打敗一切”,你要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如果你在線上、在短視頻上表演出一種狀態,可私下里做事開店完全是兩條線,這就非常危險。
這也是剛剛所有嘉賓都在表達的觀點,真誠地、自然地、知行合一地去拍短視頻,哪怕數據并不是那么好,但只要你拍,我相信就會有100人、200人看到,慢慢大家會感受到你的真誠。當然,你開的店、做的菜也要真誠,總之把短視頻當成一個工具,用起來是沒有問題的。
但我覺得,不是每個創始人都一定要出來拍,但每個門店都可以架起手機,哪怕每天拍10秒鐘,也是一種宣傳。而且我們也看到有些沒做創始人IP的餐飲品牌、餐飲門店,也能經營得很好。所以說,如果你們把短視頻這個工具當成一次給自己做曝光和引流的機會,其實也未嘗不可。
倪偉:剛聽各位專家聊到播放量1億、10億甚至50億的情況,面對這么多消費者,大家難免會有疑問,創始人要和粉絲互動,該怎么拿出這么多時間,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柴園:其實我們最怕的就是創始人聽不到顧客一線真實的聲音,所以短視頻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吸收顧客真實反饋的地方。有幾個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他們說萬一在短視頻上被罵了怎么辦?萬一顧客老是給我提意見,聽不進去怎么辦?
如果做餐飲,你是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聽不到顧客真實的反饋,只聽到店長、服務人員或是廚師的反饋,是很危險的。所以,要真誠地去跟顧客的投訴反饋互動。
我也有些粉絲是黑粉,會有一些反對或者不同的意見,這很正常,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但是只要用一個很真誠的態度,不要裝、不要跟粉絲有距離,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是可以有解決的機會的。
倪偉:我覺得剛剛柴老師的回答,和我跟江總創立分眾這22年里遇到的情況特別像,很多人問我,分眾引爆過無數中國品牌,包括餐飲品牌,那有沒有投放不成功的案例?其實分眾確實也有服務過投放不成功的企業,這些投放不成功的原因,我總結了四點:
第一點是品牌定位創意不對,沒有說出“選擇你不選擇別人”的理由。很多企業主在整個營銷傳播過程中,只站在企業的內部視角,沒有站在市場和消費者的認知視角。這就有點像很多創始人做IP、打造自己IP的時候,要關注粉絲的反饋和互動,這種反饋互動其實是一種知情權的體現,而且是一個必要的通道。
第二點是媒體投量不夠,沒有打透。很多企業在營銷過程中,一心想做大,就變得不聚焦,其實在如今這個階段,這樣是很難成功的。就像剛剛幾位老師,你們每個人身上的特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所以能做得這么優秀,正是因為你們都非常聚焦,所以企業要穿透核心人群的心智。
第三點是社交種草不利。現在年輕人消費力特別強,他們看到相關信息、刷到視頻,或是看到創始人IP后,會上網去搜,看看有沒有負面內容,包括各類點評信息。如果口碑評價不彰,他們基本上就會放棄選擇了,這就是我們說的“溯源”,現在消費者對點評的關注度非常高。
第四點是流量收割不行。有的品牌廣告打了之后,線下渠道網點、貨架排面都不夠,線上渠道布局和流量運營能力也有限,接不住流量。
新媒體就像鍋碗瓢勺,是得心應手的工具
倪偉:最后,我想請每位專家給我們臺下想做創始人IP的餐飲人一些方向或是建議,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
徐宏:如果大家要做創始人IP,第一點還是要做差異化,從自己的個性和品牌本身的獨點出發;第二,要真實;第三,因為畢竟是創始人IP,內容不要過于娛樂化,不然后期可能會帶來不少的麻煩,簡單來說,就是要認真、真實,否則會惹火上身。
黃斌林:我也覺得需要真實的表達,明確自己做這個的目的是什么,這個是很重要的。比如說,如果你是為了做品牌、樹立品牌形象,我倒覺得不要把一個品牌寄托在某一個人的身上,但可以去樹立你的品牌IP。
無論是創始人IP還是高管IP,它更多是一個輔助功能。可如果說,你只是開個三五家店,需要用這個來引流,那也沒關系,適當地讓大家看見你就好了。但要做成大品牌,首先就要樹立你的品牌IP,而創始人IP去給它做輔助,而且創始人IP一定要正能量,更多地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狀態,多做一些正能量的事,呈現一些日常的行為,其中可以有一些高于生活的部分,但不要太過于去夸大。剛才宏姐說得對,正能量有時候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流量不太好,但IP本身是把雙刃劍,需要我們正確地去理解。
美叔:在我們做人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錯,但是有錯沒關系,我們朝著正能量的方向去走。另外,不要把所有的東西放在個人IP上,因為個人IP畢竟是人為的,很容易產生一些操作性錯誤,我們一定要把個人IP慢慢轉化為品牌IP,逐步植入情感和正能量的精神,帶著團隊進入到品牌文化當中,這才是根本。
李進飛:作為創始人,在面對如此內卷的大形勢下,我們應該化身成多邊型戰士,拿得起來放得下,什么都能干。實際上,新媒體就像我們的鍋碗瓢勺一樣,成為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干就完了。
俞洋蕾:我有三個方面想說,作為餐飲創始人,第一,重中之重是一定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
第二,其實我覺得無論是作為餐飲IP還是品牌IP,都是雙向奔赴的存在,但是品牌IP一定不能被個人IP所束縛。
第三,其實流量只是一時爆火的東西,如果餐飲人想讓生意長久經營下去,品牌和產品依舊需要我們好好“修煉內功”,比如說,做好產品、服務和衛生等等。
柴園:上個月我剛去了馬來西亞,聊了一個小時的個人IP,我估計當地的餐飲人聽了都會懵,根本聽不懂我們在說什么。因為馬來西亞的餐飲行業很傳統。馬來西亞的餐飲人,絕大部分都沒做個人 IP,也沒有相關的 APP,更不用說短視頻了,可見短視頻和APP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必需品。
雖然我自己算是被IP紅利帶起來的人,如果沒有短視頻和 IP,大家也不會認識我,但我現在覺得,餐飲要回歸到門店經營本身,去一桌一桌服務好顧客,靠口碑、靠復購來做好生意。這樣一來,門店生意肯定不會差。但如果本末倒置,總是急于求成,想走所謂的捷徑,我不認為這是一件正確的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