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當ChatGPT石破天驚而來,科技潮水的方向便已徹底改變。
時至今日,從谷歌、微軟到國內阿里、字節和百度們,無數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們也都在用真金白銀的投入,宣告著一個核心共識:
AI正在重塑一切,其廣度和深度,將遠超移動互聯網。
這實際上已經不是對遙遠未來的暢想了,而是一場正在拉開序幕、席卷一切的產業革命。
比如AI自動駕駛、智能駕駛對汽車行業的靈魂重塑;比如AI醫療、AI體檢們的大放異彩;又比如快手可靈們對傳統視頻平臺的沖擊……
總之,在這場重構千行百業的AI宏大敘事中,那些曾經被“互聯網+”改造過的領域,似乎又再一次站在了時代變革的風口浪尖。
所以,此次互聯網江湖團隊“AI+”系列選題,選擇了一個既是互聯網時代產物,同時也作為商業活動“信任基石”的關鍵賽道——電子簽名行業。
當AI遇上電子簽名之后,究竟會帶來什么樣的化學反應?
電子簽名2.0時代,AI會成為新的“智駕包”嗎?
AI的到來,使得電子簽名行業分為了兩個時代:
1.0互聯網時代,主要以商業模式的創新為主,也就是將紙質文件的物理簽署、蓋章和郵寄流程,從線下搬運到線上完成。
整體,跟淘寶推動線下零售模式轉型為線上電商平臺的創新邏輯,是一樣的。
在這一階段,電子簽名本質上是效率工具、標準化工具,所以對應的品牌競爭壁壘也就相對單一,比拼的更多還是基礎能力。
比如合規性、業務場景覆蓋度,以及客戶規模和“信任”網絡效應等等。
這其中,當電子簽平臺合作的大公司越多,其品牌的公信力和示范效應也就越強,越能吸引來更多企業客戶……
不過,由于各家平臺提供的核心功能都高度同質化,所以整體還是容易陷入價格戰的泥潭中。
2.0AI時代,則更像是生態創新,從價值定位到品牌競爭維度都發生了更迭。
一是,電子簽名從過去的執行工具定位,升級成了一個主動的、有認知能力的企業AI業務助手。
也就是,從過去幫助企業“管理業務”,到現在開始“執行業務”本身。
最直接的,以前電子簽名的基本只管“簽”這個動作是否正確、合法。但現在的AI電子簽名,不僅能在“簽之前”根據交易業務背景和項目信息自動生成合同、智能審查合同風險,同時在“簽之后”還能自動監控履約狀態、及時預警提醒……
比如行業龍頭玩家“e簽寶”推出的智能合同Agent,現在就可以將合同起草時間縮短80%,提供40多種語言法律文件翻譯,并智能生成合規修訂建議,預計幫助企業提升67%的交易達成速度和91%的合規率。
同時,e簽寶自研的AI合同大模型還滲透進了用戶合同審批、歸檔、核驗等環節,通過合同比對功能,用戶可快速識別文件內容是否在流轉過程中遭到篡改。
在合同簽署完成后,用戶還可根據合同管理要求,自動設置自動歸檔規則,將不同的合同自動分類并歸檔至對應的合同文件夾內……
所以從用戶價值來看,現在e簽寶的AI智能體們帶給大公司客戶的,更多是流程效率上的進一步優化。
但對中小企業,卻可能是公司賬單上數十倍的成本效益差,是不容錯過的降本增效。
這說明,AI帶來的高端能力、最革命性的影響,并非發生在追求極致效率的塔尖,而是普惠至廣袤的基數市場。
也正因此,按e簽寶創始人金宏洲的說法,現在其聚焦發力智能合同領域,就是想要實現標準化、產品化之后普及給中國的五千萬中小企業客戶。所以公司內部將AI+全面轉型定義為繼PC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后的“第三次創業”……
二是AI能力成了新的品牌競爭焦點,電子簽名行業洗牌或迎終局時刻。
就像電子簽名對過去紙質合同簽字的降維打擊那樣,現在AI Agent也是同樣的邏輯。
這一過程可以看作是兩次連續的代際躍遷:第一次是從“馬車”到“汽車”,解決了從無到有的效率問題;
第二次則是從“傳統燃油車”到“智能駕駛”,實現的是從工具到智能體的體驗跨越。一旦用戶習慣了生成合同并管理履約的流暢體驗,便再也難以退回手動操作、逐條審核的傳統模式。
這種由技術代差形成的棘輪效應,意味著體驗升級的不可逆轉——就像現在習慣了智能手機的我們很難再回到功能機時代一樣。
所以,AI能力的好壞,勢必將成為電子簽行業進一步拉開差距的關鍵。
至于為什么是終局時刻?
一方面對外,電子簽名行業幾乎不存在被AI“野蠻人”們顛覆的可能。
首先,電子簽名賽道的準入門檻很高,CA證書、用戶信任問題就是一大難關;其次,發力AI還需要積累足夠多的電子簽名行業經驗;最后,就算有AI技術派闖進來了,但對企業用戶來說,還有替換成本。
以俞軍老師那句經典的產品公式——用戶價值 = 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為參照,現在
很多品牌企業已經習慣了e簽寶們,如果再遷移適應新的電子簽平臺,那么在用戶價值上,新品牌們如何能競爭得過老牌玩家?
另一方面對內,從行業視角看,以前電子簽名行業主要有三派玩家,以e簽寶為代表的電子簽SaaS廠商;以騰訊、字節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以泛微為代表的傳統軟件廠商。
但現在,后兩者的聲量已經被拉開了差距,有的甚至已經沉寂許久。
至于前者也有分化,在傳統電子簽名賽道,e簽寶已經站到了中國第一、亞太第一的位置,但在AI方面,整體卻有點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線的意思。
那么隨著電子簽名行業AI化的進一步加速,未來誰又能笑到最后呢?
電子簽名的第二戰場:從跟隨出海,到主動“攻城略地”
除了AI之外,現在電子簽名行業還有一個戰略風口:出海。
這實際上也是從企業客戶需求里自然成長出來的。
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海迎來了一個爆發期,天眼查APP顯示:從海爾、海信們的家電遠銷,到比亞迪、奇瑞的新能源汽車馳騁歐洲,再到霸王茶姬、蜜雪冰城將門店開向世界,在這一全球化拓展進程中,中資企業積累了大量跨境簽約需求,電子簽名也就成了“必選項”。
此外,在適配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相比DocuSign、AdobeSign等國際電子簽名玩家,中資企業們還是更渴望一個懂中國企業需求,且技術自主的電子簽名廠商提供服務。
畢竟,中國廠商深諳國內企業的業務流程與使用習慣,運營模式上更為契合。同時,如果選擇中國廠商的海外簽產品還可以避免重復投入,無須額外適配和二次開發,就能更好地與現有的OA、ERP等管理系統實現無縫對接,有效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
這可以說是國產電子簽名們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也是留給e簽寶們跟隨出海的直接動力。
比如最近全球權威機構Marketsand Markets的報告,e簽寶以“亞太第一、全球第六”的排名躋身全球電子簽名領域第一梯隊,是中國唯一進入全球電子簽名領域前十的企業。
其實從長遠來看,這可能還只是個開始。
如果說現在企業出海,e簽寶們還是跟隨作戰,那么在2.0產業鏈出海時代,國產電子簽名玩家或許就可以獨立自主地“攻城略地”了。
核心邏輯在于,電子簽名行業本身是具有“企業社交鏈成癮性”。
微信生態的粘性為什么那么高?原因就在于構成了一個社交價值網絡。
在B端的商務社交中,由于合同簽訂需要多方參與,大型客戶更易引發鏈式效應,能夠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使用公司電子簽名及其他服務,也能迅速觸達更廣泛的行業與客戶群體,極大地提升了獲客效率。
此外,由于電子簽涉及簽名、公章以及合同資料的保密性,所以產業上下游客戶的遷移成本非常高,連帶著云簽約SaaS平臺們的客戶忠誠度也相當亮眼。
對于這一點,e簽寶和其創始人金宏洲也表示,“ToB是嵌入企業流程的,是一種文化輸出。我們的策略是:先服務中資企業,再服務那些和中資企業有業務往來的外國企業,最后才是純本地客戶”……
這就是B端的“社交價值網”,在社交鏈的連接下,電子簽名也就具有了“社交成癮性”。
不過即便如此,電子簽名行業出海的征途也不是沒有挑戰。
1:存量市場的路徑依賴與遷移壁壘。在電子簽名領域,全球90%以上的電子簽約服務都由海外公司提供的,頭部的Docusign和Adobesign占據了超65%的市場份額。
其中,僅Docusign就存了65%的中國跨境合同數據,整體也積累了一定的用戶粘性,或者說是用戶遷移成本。
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國產替換的動力會不會受到一定影響?
2::出海基建的長期投入與慢節奏的矛盾。盡管國產電子簽名平臺出海前景廣闊,但現在大多仍處于合規攻克階段,未來還要跨過本地化信任、全球服務網絡運營等多道難關,整體市場節奏似乎慢了半步……
3:AI賦能的“平權效應”。AI Agent技術逐漸成熟并普及,海外巨頭們同樣可以快速集成智能審查、多語言生成等能力。
那么,這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抹平國產廠商們的差異化經驗優勢呢?
總之,AI與出海,已經成了現在電子簽名行業破局的兩翼。
這場圍繞智能與信任的競賽,也早已不再是技術之爭,更是生態話語權之爭。
甚至說,誰能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構建其智能簽署網絡的企業,誰將定義下一個時代的商業協作規則。
終局未至,但格局已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