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晶
校對/Tina
策劃/Eason
近日,ELU科技集團旗下原力無限與時華文旅控股集團在杭州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項目金額高達2.6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不僅創下迄今為止全球具身智能領域單筆商業訂單的最高紀錄,更標志著具身智能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應用與商業化的關鍵一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為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提振了極大信心與士氣。
01 刷新全球具身智能訂單記錄
作為此次合作的技術輸出方,原力無限有著深厚的技術積淀與全棧研發能力。背靠ELU科技集團,原力無限是集團內專注于智能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技術研發的核心品牌,其自主研發了Hyper-VLA端到端多模態大模型,并依托該模型構建起“一腦多身多場景”的戰略體系。這一體系讓機器人突破了傳統單一形態對應單一任務的局限,通過統一的智能“大腦”,驅動人形機器人、輪足機器人等多種“身體”形態,實現視覺、語言與動作決策的深度融合。
而時華文旅控股集團則為技術落地提供了優質的場景土壤。時華控股長期深耕文化小鎮、度假綜合體、文旅新消費等領域,在全國布局了多個涵蓋自然風光、歷史人文、休閑度假等主題的中大型景區,形成了兼具國際視野與在地特色的文旅產業版圖。
其“一鎮一景”的核心理念,與原力無限多場景適配的技術理念高度契合。雙方將圍繞“機器人+文旅”戰略賽道展開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全國首批具身智能智慧景區樣板工程,并將在智能導覽、互動體驗、運營服務、景區服務等多個環節實現系統化創新。
文旅產業的核心是體驗、情感與社交,AI與機器人的融入將重構游客—場景—體驗的連接方式,推動文旅從傳統的感官體驗升級為智能交互體驗。
2.6億訂單的落地,不僅印證了原力無限在產品研發、交付能力與商業落地方面的綜合實力,更推動具身智能產業從技術驗證期邁入可復制、可規模化落地的新階段。
02 為什么是原力無限
在全球具身智能行業群雄逐鹿的格局下,原力無限能拿下2.6億大單,并非偶然。其核心競爭力源于三大維度的精準布局:創新的技術架構、剛需的場景選擇,以及完善的生態協同。
原力無限的技術根基,始于母公司ELU科技集團在行業內率先提出的“一腦多身多場景”戰略。這一創新架構的核心,是通過一個統一的智能控制系統驅動多種形態的機器人終端。在原力無限的產品矩陣中,既有適配通用場景的人形機器人、輪足式機器人,也有智能充電機器人,這些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共享同一套“大腦”系統,并能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靈活調整功能,實現“一機多能”的最大化適配。
在今年杭州的云棲大會上,原力無限還發布了首款人形機器人AstroDroid AD-01,這款機器人具備43個自由度與靈巧雙手,搭載三目視覺、雙激光雷達與多模態傳感矩陣,而其核心“大腦”正是原力無限全棧自研的Hyper-VLA端到端大模型。
與傳統機器人的技術路徑不同,Hyper-VLA通過Transformer架構實現了視覺、語言、動作的跨模態特征對齊,并引入遷移學習與端到端訓練框架。這意味著模型在有限的數據與算力條件下,仍能高效進化。
如果說技術架構是“內功”,那么對落地場景的精準把握與商業化能力,則是原力無限將“內功”轉化為商業價值的“外功”。在眾多潛在場景中,原力無限在創始之初就選擇智能充電賽道作為突破口,精準擊中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痛點。
2024年10月,原力無限正式發布智能全自動充電機器人FORCE系列。這款產品通過搭建機器人充電空間與創新移動滑軌,徹底打破了傳統樁與車1:1的綁定關系。一方面,它能將閑置的充電資源高效利用起來;另一方面,用戶可實現即停即充、充完即走,大幅提升充電體驗。
目前,FORCE系列已在北上廣深杭等核心城市加速落地,與中石化、萬達集團等數十家頭部商業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累計簽約數億元商業訂單。這一系列成果,驗證了充電賽道選擇的正確性,也為原力無限積累了寶貴的商業化經驗。
而在生態布局上,ELU科技集團構建了完整的具身智能生態“鐵三角”。原力無限專注于具身智能的產品技術研發與商業化,是生態的硬件載體。原力萬象聚焦機器人的通用大腦,開發適合所有具身機器人的AI大腦,是生態的技術核心。原力光年則專注AI Agent的大腦,從LEMMA能源智能體到未來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多場景應用。
這種“三位一體”的協同模式,實現了技術、硬件與場景的互補,持續深化具身智能的產業應用。
03 2.6億訂單背后的啟示
2025年以來,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大額訂單呈現井噴態勢,原力無限的2.6億訂單并非個例。
早在今年9月,優必選就已獲得國內某知名企業2.5億元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采購合同。而在6月,宇樹科技與智元機器人聯合中標中國移動旗下公司2025-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采購項目,總標包金額1.24億元。
除行業頭部公司外,其他機器人企業也在加速商業化進程。9月,星塵智能與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人形機器人千臺級訂單戰略合作,在未來兩年內推動上千臺AI機器人在工業、制造、倉儲等場景大規模、分階段部署。7月,松延動力量產交付人形機器人105臺,環比增長176%,并收到超2000臺意向訂單,合同額超1億元。
這些訂單的集中出現,標志著行業商業化節奏已進入加速期。盡管大額訂單頻發,但從行業整體來看,訂單結構仍呈現中小單為主、大單稀缺的特點。
據新戰略產業研究所數據,2025年上半年,國內公開披露的人形機器人中標項目數量已超過83個,合同金額合計近3.3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無論項目數量還是金額均有上升。
但就項目金額結構而言,中小單仍是主旋律。合同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項目占比60%,100萬至1000萬元之間占比33%,千萬元以上僅占6%。
從采購主體來看,教育科研機構仍是絕對主力。上半年75%的采購訂單來自高校、科研院所、職業院校,應用場景集中在教學演示、實驗研究、跨學科課程建設等低風險、重探索領域。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采購主體的多元化趨勢已開始顯現。政務服務、商業服務、工業制造等新興需求逐漸浮現,部分政府與商業運營方已將人形機器人納入數字化升級計劃,具身智能開始真正走進商業實戰場景。
盡管行業進展顯著,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最核心的是向規模化盈利階段轉變的難題。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仍較高,如何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讓產品達到性價比拐點,是實現大規模普及的前提。
長期來看,具身智能將融入能源、醫療、城市空間等更多領域,真正實現人機共生的愿景。對于人形機器人行業而言,當前的訂單潮或許只是商業化的序章,一場關于技術與未來的更大變革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