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王亞靜
近日,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離家27天后回家發現,“燃氣灶還在小火狀態下持續燃燒”,而燃氣灶上的鍋因27天都沒被燒爛而被稱為“鍋堅強”,迅速走紅。
很快,愛仕達正式“認領”了這口鍋,確認是其產品。憑借“鍋堅強”,愛仕達終于回到聚光燈下。
其實,愛仕達是比蘇泊爾、九陽成立更早的老牌炊具企業,已有近50年歷史。但從營收規模來看,愛仕達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只有12.7億元,不足九陽股份的1/3,只有蘇泊爾的1/9。
此時,好不容易獲得“潑天的流量”,愛仕達的股東卻突然拋出減持計劃。
近日,愛仕達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愛仕達集團一致行動人富創投資擬減持不超過1021.92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
據了解,富創投資當前只持有公司3.16%股權,倘若此次頂格減持,幾近清倉。而富創投資的第一大股東正是愛仕達創始人、董事長陳合林。
創始人選擇減持,資本市場快速反應。Wind數據顯示,在披露減持計劃之后,愛仕達的股價連續下滑4個交易日,累計下跌9.4%。
那么,創始人陳合林急切拋出減持計劃背后,愛仕達面臨著哪些困局?
1、靠政府補助扭虧,營收只有蘇泊爾的1/9
憑借“鍋堅強”走紅網絡的愛仕達,其實已經是一個炊具老品牌。
愛仕達創建于1978年,長期深耕炊具、廚房小家電賽道。以此來看,愛仕達的歷史比同行企業蘇泊爾、九陽(均成立于1994年)還早了16年。
在消費者晴天(化名)的印象中,小時候家里就用愛仕達的鍋,商場也經常看到。“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確實看見(愛仕達)的次數很少了。”
在市場“存在感”降低背后,是愛仕達多年來原地踏步、打不破“天花板”的隱痛。
2010年,愛仕達成功登陸深交所,當年營收就突破20億元。自此之后,愛仕達的營收一直在20億元上下波動,直到2017年才終于拖著遲緩的步伐邁過30億元門檻,至今沒有突破40億元。
很快,疫情期間“宅經濟”火熱,小家電迎來“高光時刻”。公開數據顯示,2016-2019年,廚房小家電線上零售年均復合增速高達7%,而2020年疫情帶來的線上滲透率激增,推動行業在短期內迎來一波歷史性爆發。
站在這個風口上,“后來者”小熊電器迅速“出圈”,并順利登陸深交所。
就在同行紛紛發力之時,愛仕達的利潤卻一降再降。Wind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愛仕達的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13.35%、20.30%。
自此之后,愛仕達更是連續虧損3年。2021年至2023年,愛仕達累計虧損5.46億元,幾乎將2017年至2020年這4年間積累的利潤(5.54億元)全部虧完。
愛仕達之所以跟不上節奏,很大程度上與業務布局不均衡有關。
早期,愛仕達是以不粘鍋起家,至今炊具都是業績支柱。當企業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線,就極易陷入增長瓶頸,抗風險能力也明顯下降。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愛仕達的炊具實現營收9.13億元,同比下滑2.07%,這帶動總營收同比下滑1.57%至12.7億元。
在政府補助的支持下,愛仕達才得以實現盈利。今年上半年,公司獲得政府補助1295萬元,助力歸母凈利潤扭虧為盈——達到280萬元。倘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扣非后歸母凈利潤仍虧損822萬元。
然而,9月11日,愛仕達宣布,公司需補繳稅款及滯納金510.05萬元(其中滯納金124.20萬元),又直接侵蝕了上半年的全部歸母凈利潤。
還在盈虧平衡線上來回掙扎的愛仕達,已經被同行企業遠遠甩在身后。
今年上半年,蘇泊爾實現營收114.78億元,是愛仕達的9倍;九陽股份實現營收39.87億元,是愛仕達的3倍;“后來者”小熊電器的營收也達到25.35億元,相當于2個愛仕達。
只有愛仕達,還困在“鍋”里打轉。
2、陳合林家族左手減持,右手質押
在“鍋堅強”走紅之后,據多家媒體報道,9月16日,愛仕達發回應:“這口堅強的鍋愛仕達認領了!”
就在“認領”這口鍋前一晚,公司股東突然拋出減持計劃。9月15日晚,愛仕達宣布,控股股東愛仕達集團一致行動人富創投資擬減持不超過1021.9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
在減持之前,富創投資持有愛仕達1076.4萬股,占總股本的3.16%。這也意味著,倘若此次頂格減持,富創投資持有公司的股票不足0.2%,接近清倉。
天眼查顯示,陳合林持有富創投資23.6%股權,是其第一大股東。不過,陳合林更重要的身份是愛仕達的創始人、實控人兼董事長。
截至2025年中期末,除富創投資持有的股份之外,陳合林、林菊香夫婦和兒子陳文君、女兒陳靈巧4個人合計持有愛仕達54.86%股權,是公司實際控制人。
另外,陳合林妹妹陳素芬持有1.30%股份、林菊香弟弟林富青持有1.03%股份。以此計算,陳氏家族合計持股超57%。
對于這次減持,富創投資給出的理由是“因自身資金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陳氏家族過去從愛仕達拿走的分紅并不低。
Wind數據顯示,上市以來,愛仕達累計分紅4.09億元,而陳氏家族的持股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這也意味著,陳氏家族已經拿走超2億元的分紅“大禮包”。
不過,在2021年至2023年,愛仕達利潤連續虧損3年,因而并未分紅。在2024年利潤轉正后,也只分紅了613萬元,陳氏家族近4年拿走的分紅明顯萎縮。
分紅減少之后,陳合林家族又轉向質押股票。今年4月9日,陳合林之子陳文君質押200萬股公司股票,用于自身生產經營,但明確不是用于滿足愛仕達生產經營相關需求。
在此之前,愛仕達集團(陳合林家族100%持股)、陳合林、陳合林之女陳靈巧已經累計質押了1.17億股公司股票,各自質押的股份占所持股份的60%以上。
如今,疊加陳文君質押的200萬股股票之后,陳氏家族所持股份的58.07%都已質押。
那么,陳合林家族為何高比例質押公司股票?質押所得資金究竟用于哪些業務的生產經營?是否在借愛仕達向陳氏家族的體外公司輸送利益?是否擔憂股價下滑導致平倉,引發控股權危機?對此,「創業最前線」試圖向愛仕達方面進行了解,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得回復。
大量質押股票帶來的資金壓力正逐漸浮現。截至2025年4月10日,愛仕達集團及一致行動人未來一年內到期的質押股份累計數量為1500萬股,對應融資余額約7481.77萬元。
面對即將到期的超7000萬元債務,陳合林又該如何應對?
3、短期資金缺口10億、押寶機器人
在炊具、小家電之外,愛仕達也一直試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機器人。
今年5月,愛仕達發布公告稱,與控股子公司浙江錢江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錢江機器人”)股東友好協商,擬收購博匯于谷管理咨詢持有的錢江機器人7%股權,股權轉讓價款為1309萬元。此次收購完成后,愛仕達將持有錢江機器人97%股權。
對于此次收購,愛仕達表示,是因為公司持續看好機器人本體行業的發展前景,對錢江機器人股權的持續收購有利于公司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資源整合,提升控制力和業務協同能力。
據悉,錢江機器人成立于2013年,原是錢江摩托的控股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工業機器人本體以及核心零部件技術的機器人公司,可以提供負載從3KG至800KG標準的Delta、6軸、4軸工業機器人,以及一些特殊應用機器人。
據愛仕達介紹,錢江機器人已開發焊接、切割、噴涂、裝配、上下料、搬運碼垛等應用功能,在汽摩配、新能源、3C電子、醫藥、物流等二十多類行業已得到廣泛應用。
在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登上2025年春晚舞臺之后,機器人賽道大火,從國家政策扶持,到市場需求擴展,國產機器人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市場前景廣闊。可以說,愛仕達這次站上了風口。
但這片藍海已經擠滿了競爭者。布局機器人賽道的既有華為、小米、百度等互聯網大廠,又有小鵬、比亞迪、蔚來等車企,還有埃斯頓、新松機器人、越疆機器人等垂類企業。
和這些企業相比,錢江機器人規模并不算大,且目前仍未擺脫虧損。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錢江機器人實現營收7271.20萬元,同比下滑17%;凈利潤虧損2561.72萬元,虧損同比擴大600萬元。
2025年上半年,愛仕達的機器人業務實現營收1.34億元,同比下滑15.43%,是下滑幅度最大的業務。以此來看,機器人業務尚難以成為愛仕達新的業績“頂梁柱”。
更重要的是,機器人業務“燒錢”,從研發到落地的周期長,對企業的資金鏈要求極高,而這正是愛仕達的另一個短板。
截至2025年中期末,公司的貨幣資金為4.54億元。同期,其短期借款高達12.4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2.91億元,短債合計約15.34億元。若以此粗略計算,公司的短期資金缺口約10.8億元。
在資金鏈緊張背后,愛仕達的存貨居高不下,難以變現。
截至2025年中期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為7.99億元,其中庫存商品就有3.94億元。這些產品堆積之后會不斷產生存貨減值,進而侵蝕利潤,反過來影響企業資金鏈,形成惡性循環。
在現金緊繃的情況下,繼續加碼機器人,是否會讓愛仕達的資金鏈“雪上加霜”?未來,機器人究竟是愛仕達的“救命稻草”,還是“業績拖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能否穿越“燒錢”周期。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